蘋果手表背后 中國產業鏈的競爭與分化
一位蘋果手表零部件供應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蘋果將最重要的外觀設計定型之后,內部零件一定要按照外觀設計需求制作,甚至有的在形狀上需要顛覆以往的設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3988.htm令供應商頭疼的是,這些明明看不到的地方,也需要“尺寸對齊、統一顏色”。有一次,一個產品線上有幾臺設備因為員工不小心造成輕微劃痕,也被蘋果視為報廢品,放棄了。
有時候,良品率好不容易達到了要求,蘋果又給出了一個新方案,“要不試試這個?”
從2012年開始,國內一些大型供應商開始涉足智能穿戴領域,但對品牌商的合作方式是,“我們現有這樣的設備,稍作改良,可以拿去用在手表上。”而蘋果公司則是提出要求,供應商要竭力研發、滿足。曾經也有一些四、五級供應商,因為不能滿足蘋果不斷變換的方案而放棄合作。
幾家競爭對手需要在這些新標準中,一輪輪地完成進階,直到確定成為蘋果的最終供應商。
高飛和他的團隊在蘋果手表上花費了一年多的研發精力,雖然與蘋果公司在之前的產品研發上有過合作,但手表上的投入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
但高飛認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其中原因之一是蘋果公司替企業支付高額的研發成本。同時,有大量的出貨量作為保證。這對于供應商至關重要。
一位供應鏈企業資深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一代產品如果能達到百萬級貨量就可以吸引一些產業內大廠商進入,但在智能穿戴設備上,一個品牌能預定10萬的貨量就已經很高了。
同時,雖然蘋果手表比起手機、平板業務,蘋果手表的訂單量相距甚遠,但高飛和他的團隊認為,跟蘋果的合作“不管實驗性開發什么產品都要跟上”,這樣能夠在行業里率先“保持領先、挑戰極限”。
等待蘋果入市的供應商
北京時間2014年9月9日凌晨,中國的智能穿戴行業都在忐忑不安地等待這個時刻到來。
已經跨入這個行業的人士擔心自己正在研發的產品和蘋果“方向上不一致”。而對于那些為智能手機做配件的廠家而言,他們正在面臨抉擇:是否馬上加入智能可穿戴設備行業。
那天晚上,徐萬好和他的同事們通宵達旦守在電腦邊等待發布會現場直播。徐萬好是北京君正集成電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君正”)智能穿戴領域芯片研發項目負責人,北京君正在2012年就開始研發相關技術。
但是,這個項目一直入不敷出。據徐萬好介紹,從2012年底開始,北京君正在可穿戴設備產品研發上至少投入了1000萬美金的成本——這還僅僅是一個部件的模具開發成本,兩年多真正的規模化生產以及人力成本更無法估算。
據北京君正2015年3月27日發布的年報顯示,2014年公司虧損1109.94萬元。公告稱業績大幅下滑原因之一是由于公司產品在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尚未實現大規模銷售。
另外一些企業則在發布會之后決定立刻進入這個行業。“這是一個風向標,”上海和輝光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和輝”)負責人梁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認為,2013到2014年初,AndroidWear旗下智能穿戴設備產品相繼推出并未引起市場的熱潮,但是蘋果不一樣。
蘋果手表的推出讓他覺得,這個市場至少有個不錯的起始點,雖然還不算爆發點。和輝電子于是開始為可穿戴設備研發進行投入,如一個新的屏幕模具就要投入3000萬人民幣。
在發布會結束后,令徐萬好高興的是,蘋果手表的一些研發規格跟他們最初的設想方向一致,“有一種志同道合的感覺。”他說。在零件供應商看來,很難有一款產品出來能夠引導所有生態鏈和產業鏈,如果蘋果起了示范作用,國內技術會想方設法很快跟進。
讓開發團隊驚喜的是蘋果手表側面的按鍵設計,既可以旋轉又可以按下,更重要的是尺寸很小的同時又能保證在屏幕內實現很高的精準度。多位智能穿戴設備供應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硬件技術層面,這款設計難度很大。
對于芯片制造企業來說,從手機零件轉型到手表零件,這需要花費不少的成本。據介紹,芯片尺寸要從原來的8毫米×8毫米,縮小到3毫米×3毫米,同時要保持低能耗。每更新一代能耗產品,要花費6個月的時間。
2012年底徐萬好開始研究,如何“打通手機和手表”,數據通過3G網絡推送到手機,再通過藍牙推送到手表,他需要對這個過程進行功耗優化,以及確保連接的穩定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