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進軍汽車領域必殺技:狼性文化和人海戰術
華為與長安汽車上周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涉及車聯網、智能汽車、國際化業務拓展等。華為想要在傳統的汽車領域做出一番成績,很難。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5585.htm
中國每年2000多萬的汽車產銷量,讓越來越多的公司把下一個增長點放在了汽車上。如華為,加上10月份同東風汽車的戰略協議,華為已經同國內兩大汽車巨頭展開了合作,在汽車電子,車聯網一系列相關設備以及智能汽車等相關領域準備大展手腳。
依靠著狼性文化,低價格以及人海戰術,在通信領域,華為在過去的20年殺出了一條血路,成功地在全球大部分國家拓展了其業務。在消費類電子領域,華為的手機,上網卡,隨身wifi等銷量也非常不錯。一時間,不少人覺得華為可以在很多行業發展壯大,包括最近宣布的汽車行業。真是如此嗎?
恐怕未必。首先華為的基因不適合汽車行業,狼性文化,人海戰術,快速響應跟進,是華為成功的基礎。在電信設備上,華為的報價可以是愛立信的十分之一,質量不如愛立信沒關系,華為派出工程師24小時無間斷的響應各種問題,后期打補丁慢慢往回找。產品能用而且便宜,雖然要冒著出點問題的風險。但汽車行業的基因則不是快而是穩,一款汽車的研發周期一般在5-7年,前期概念籌劃就得1-2年,因為汽車實在是太復雜,每一次小的改動都需多個部門拍板,一個小的細節涉及,不起眼的功能取舍,都需要花掉大量時間作內外部溝通。每一款汽車在十年以后依然可以滿足很多人的使用需求。所以華為的基因同汽車行業基因是很矛盾的。
以華為進入的汽車電子行業為例,產品質量和可靠性的重要性大于研發的速度以及成本。沒有車廠可以忍受在推出一款車以后,要三番五次的召回來維修替換車上的電子產品。而汽車電子產品的可靠性很多時候需要時間以及大量的研發投入去驗證。再加上各家汽車廠商的電子系統并沒有統一標準,汽車電子供應商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與各大車廠磨合積累。汽車電子的標準不是好用夠便宜就行,而是任何時間任何條件下都不能出錯。所以汽車電子的門檻很高,并且巨頭們的各種專利及標準使得這個進入這個領域更加困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