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區域布局液晶面板 缺口還是過剩?
被譽為“信息社會的牛奶和面包”的液晶面板,廣泛應用于電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方面。作為支撐信息產業持續發展的戰略性和基礎性產業,其對產業轉型升級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都意義重大。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5044.htm正處轉型升級關鍵階段的各地方政府,對于這一戰略新興產業的扶持可謂不遺余力。北京政府直接投資85億元作為北京8代線的啟動資金,后又通過定向增發注資45億元。目前,大陸平板顯示行業已經形成了北京地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區四大集聚發展帶。
近年來,液晶面板業逐步回暖,涌現投資熱潮。據不完全統計顯示液晶面板業總投資規模(含建成、在建和規劃)已超過3000億元。
2013年,京東方推出非公開發行預案,最終實現融資約448億元,自2001年上市以來,京東方的直接凈融資額超706億元。在間接融資領域,自上市至2013年第一季度,京東方已獲得約1034億元。
宏觀研究院認為,液晶面板是投資高、技術高、風險高的典型“三高”行業,其近期的蓬勃發展得益于強有力的政策扶持與資本投入。同時,液晶面板國產化升級機遇與挑戰并存。作為強周期行業,剛剛走出“缺屏之痛”的面板業目前雖呈現穩健發展態勢,但只有實現由大到強的跨越才能讓這一行業保有持續發展的動力。
國產化進程加速
“十二五”期間,在政策與資本的雙重支持下,液晶面板國產化步伐不斷加快。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三大液晶面板生產基地。工信部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以液晶面板為代表的平板顯示產業規模達1070億元,同比增長44.6%,全球市場占有率提升至11.4%。
數據顯示,未來5年,大陸將有15條6代以上的高世代線面板廠建成并投入運作,屆時,中國內地產能將超越日本位居第二,僅次于韓國。
事實上,中國的液晶面板產業起步時落后日本近10年,一度遭遇“缺屏之痛”。本土面板廠商技術薄弱,終端廠商常年從韓國、日本、臺灣等地進口液晶面板。
據海關統計數據,2013年,中國液晶面板進口額高達503億美元,僅次于集成電路、石油和鐵礦石。液晶面板的進出口逆差自2004年開始逐漸增加,2008年達到峰值的217.22億美元。
而液晶面板國產化加速以來,進出口貿易逆差額已顯著降低。2013年液晶面板進出口貿易逆差降至137.21億美元,是2004年以來貿易逆差額的最低值。
同時,我國液晶面板自給率也在不斷提高。工信部報告顯示,已建高世代線滿產運行,本土液晶電視面板自給率超過35%。國內骨干面板企業采購本地材料、設備超150億元,帶動近百家上游廠商。預計2014-2016年,全球平板顯示市場的增長將趨于平緩,由于全球平板顯示產業重心向我國轉移,我國的產業規模仍將保持較快增長,液晶面板自給率還將穩步提升。
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平板電視面板自給率要達到80%以上。按照這一目標,本土液晶面板產業的發展空間仍巨大。
微觀層面來看,本土面板廠近年來盈利狀況樂觀,今年上半年實現全面盈利:京東方上半年營收161億元,與同期持平,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42億元,同比增長21.22%;深天馬上半年營收24.86億元,同比增長10%,實現凈利潤8139.24萬元,同比增加280.14%。
在這個國產化進程加速的“春天”,本土面板產業整體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但產業生產鏈、產品技術水平以及創新機制等方面與國外領先同行的差距無法忽視。同時,產能過剩隱憂揮之不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