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速電動汽車有市場無身份
“地鐵去不?一位5塊!”近日,北京大雪,往返于郊區居民區和地鐵之間的電動車、三輪車等生意又開始火爆。
目前,在我國廣大農村鄉鎮和城鄉接合帶,馳騁著一種看起來像電動車,又像微型小轎車,售價在3萬元左右,一次充電可行駛約100公里左右的低速電動車。而這種車目前卻是既無新能源汽車合法身份,又無政策支持,無法律認可的“三無”產品。
它的質量及重點部件的產業化究竟如何?為何遭遇目前的種種困局?
低速車不受支持 高速車曲高和寡
我國對于電動汽車發展道路的探索由來已久,2001年“863”重大專項撥了8.8億元,后來實際上增加到20億元,提出發展“三縱三橫”,這在技術上也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績,但是在產業化上,仍然步履艱難。
2012年7月,國家出臺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又再一次扼住了低速電動汽車發展的命脈。規劃明確,到2015年,純電動乘用車、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最高車速不低于100公里/小時,這表明了政府堅決不扶持低速電動汽車發展的決心。
國家863“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項目監理咨詢專家組組長王秉綱曾經指出,《規劃》中對于車速和巡航里程的規定是一個并不高的技術目標,“發展電動汽車要作為一個戰略型產業考慮,而不是簡單的考慮把石油車替代下來,中國的趨勢就是做高水平的電動汽車,山東搞的低速電動車不是我們戰略性高技術的電動車標準。”
面對國家政策,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動汽車車輛專委會主任周鶴良有不同的看法:“電動汽車的發展要多樣化,不能僅用一個法規來限定、限制它。”
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府原參事、經委副總工趙國通也指出,國內外的實踐都證明大功率不行,盡管國家提供了大量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然而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目標遠遠沒有實現,例如上海市計劃2012年全市新能源汽車數量達到兩萬輛,而結果才是幾十輛。一味的追求彎道超車、技術領先,這是“空想電動車主義”。
目前高速的電動汽車要實現市場化仍有三大問題無法解決,即每公斤儲能值與燃油車差100倍(鋰電汽車差50倍),充電時間與加油時間差100倍,主要零部件折舊時間差10倍——電池3年,發動機30年。
這些關鍵性問題都意味著除了低碳環保的優勢,“高速”電動汽車的性價比并沒有明顯優勢。例如一輛比亞迪E6售價在36萬元左右,除去政府補貼,其仍需要消費者花費近20萬元購置,價格比同等性能的燃油汽車略高,加上鋰電池更換的費用,其價格競爭力并沒有優勢。再加上配套設施等問題,我國的“高速”電動汽車行業一直曲高和寡。
而低速電動車盡管沒有合法身份,沒有政府補貼,卻以其低廉的價格贏得了廣泛的市場。據了解僅去年上半年,其銷售量已突破兩萬輛。在時風集團所在的河北唐縣,隨處都可以看到時風生產的低速電動汽車的身影。然而,由于沒有相關法律的認可,時風所生產的電動汽車無法取得正式的機動車牌照,至今它仍只能披著“觀光車”的外衣,孤獨前行。
三大因素掣肘 發展進程緩慢
據了解,政府從不看好、不扶持到不認可低速電動汽車,主要有3大原因,首先是認為低速電動汽車技術水平低、整車性能差,其次是認為低速電動汽車不環保,第三是認為低速電動汽車不安全。
低速電動汽車就意味著技術水平低?對此,原機械部副部長沈烈初提出了質疑:“什么是技術先進性?電動汽車不同于傳統汽車之處是因為動力總成不同,大家一致認為電池、電控、電機3大系統及充電裝置是電動汽車的特點,代替內燃機的動力總成。而低速電動汽車也是這3大系統組成。低速電動汽車不是新能源汽車,如何解釋?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機電工業主管部門提出要采用先進適用技術,使用戶能使用上安全、可靠、性價比好的自主品牌機電產品,以滿足用戶不斷增長的需要。今天的低速電動汽車有可能發展成為乘用車,這適合中國特色的電動車發展道路?!?/P>
對于低速電動汽車的環保問題,業內人士指出,首先,鉛存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火電廠、汽車尾氣、油漆等均含有大量的鉛,鉛酸電池并不是鉛污染的唯一來源。其次,世界上的每一輛燃油汽車均使用鉛酸電池作為啟動電池,低速電動汽車并不是鉛酸電池的唯一使用者。最后,鉛酸電池在使用中并不會產生鉛污染,其主要污染環節在于生產和回收環節。對于生產環節,2011年國家對于鉛酸電池企業進行了環保整頓,淘汰了一大批環保設備落后、衛生防護距離不達標的鉛酸電池生產企業。今年上半年國家又出臺了《鉛蓄電池行業準入條件》,對于鉛酸電池企業的生產環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速電動汽車市場化更重要的是做好廢舊鉛酸電池的回收工作。
此外,低速電動汽車并非不安全、不可靠。據悉,某電動汽車在不久前在國家轎車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天津汽車檢測中心)進行了50km/h的正面碰撞和側面碰撞試驗,各項性能均達到了標準要求,率先通過了碰撞試驗。
有媒體報道,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達55%以上,遠遠超過了50%的警戒線,給我國的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無疑是我國緩解能源與環境壓力的必然選擇,而贏得了市場廣泛認可的低速電動汽車無疑是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途徑之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