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模擬技術 > 設計應用 > 硅光子技術全面普及:體驗硅發光技術的進展(三)

        硅光子技術全面普及:體驗硅發光技術的進展(三)

        作者: 時間:2013-10-08 來源:網絡 收藏
        , arial; TEXT-TRANSFORM: none; COLOR: rgb(0,0,0); TEXT-INDENT: 0px; PADDING-TOP: 0px; WHITE-SPACE: normal; LETTER-SPACING: normal; TEXT-ALIGN: center;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orphans: 2; widows: 2;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圖8:CMOS兼容的光源終于要成為現實

          本圖為可利用最近開發的CMOS兼容技術制作的發光元件。MIT通過注入電流成功使Ge-on-Si元件實現了激光振蕩(a)。日立制作所和東京大學荒川研究室也通過電流注入技術成功使Ge-on-Si元件實現了發光(b)。另外,東京大學大津研究室成功使pin型硅元件實現了高效率發光(c)。實現了多種波長的發光。(圖(b)由PECST制作,(c)由東京大學大津研究室拍攝)

          *間接遷移型=根據波數和電子能量分析半導體的能帶結構時,價帶中能量最大的波數與導帶中能量最小的波數各不相同。波數是與動量有關的物理量,因此即使想把導帶的電子遷移到價帶中,一般來說,不符合動量守恒定律就無法遷移,也就是說無法發光。能發光的能帶結構被稱為直接遷移型。

          打破這個常識的研究單位之一就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MIT于2010年通過光激發使鍺發光,2012年通過注入電流,成功使鍺實現了激光振蕩。

          成功的秘訣是對鍺進行高濃度n型摻雜,將其能帶結構變成直接遷移型。目前的摻雜濃度為4×1019個/cm3,對于半導體來說非常高。在有關鍺的研究中,與MIT有交流的東京大學的和田自信地表示,“還差一步,如果能達到1020個/cm3以上的摻雜,就能實現與化合物半導體相當的發光增益。全部能利用(硅和鍺等)IV族材料實現”。

          日立制作所和東京大學荒川研究室也實現了鍺發光。日立制作所到2年前為止一直在進行通過量子效果使的研究,之后開始研究鍺。同樣是利用高濃度的n型摻雜鍺,在此基礎上通過SiN對鍺施加應變,并已確認這種方法可以提高發光強度。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關鍵詞: 硅光子 硅發光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昌县| 阿鲁科尔沁旗| 莫力| 景德镇市| 胶州市| 察隅县| 漳浦县| 正安县| 年辖:市辖区| 旌德县| 万年县| 五大连池市| 嘉鱼县| 汨罗市| 淮南市| 凌海市| 离岛区| 达日县| 沈丘县| 潜山县| 门源| 河源市| 萍乡市| 维西| 绵阳市| 方正县| 潼关县| 辽源市| 五指山市| 公主岭市| 湘潭县| 龙里县| 天气| 信阳市| 陵水| 彩票| 突泉县| 桦甸市| 方正县| 岢岚县| 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