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加快打造 AI 先鋒城市,今年將建成 4000PFLOPS 算力智算中心
IT之家 7 月 30 日消息,中共深圳市委辦公廳、深圳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行動方案》(IT之家以下簡稱“方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407/461516.htm《方案》指出,加快推進深圳先進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鵬城云腦 Ⅲ”連接全國資源打造核心節點。推進深圳開放智算中心建設,2024 年建成并投入運營算力規模達 4000PFLOPS。
深圳政府在《方案》中提出,建設國產人工智能生態源頭創新中心,配置國產算力及算法、算子庫、數據庫、工具鏈、模型庫等工具,形成 2 個行業大模型,賦能 50 家企業打造典型應用場景。
此外,《方案》還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國產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形成一批“人工智能 +”行業解決方案。支持成立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產業聯盟。
《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行動方案》主要內容如下:
一、構建人工智能生態系統,打造全棧創新先鋒
(一)構建“一超多強總調度”智能算力體系。加快推進深圳先進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鵬城云腦 Ⅲ”連接全國資源打造核心節點。推進深圳開放智算中心建設,2024 年建成并投入運營算力規模達 4000P FLOPS (每秒浮點運算次數)。鼓勵各區選取一批工業上樓項目配建智算中心。建設全光網絡,持續擴大深圳市智慧城市算力統籌調度平臺、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算力服務平臺的調度規模,加速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算力調度平臺運營,2024 年年底前調度規模達 30000P FLOPS。支持面向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發放算力券,降低使用智能算力的成本。
(二)加快核心技術全棧創新。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重點圍繞智能芯片、計算架構、模型測評、具身智能、類腦智能、智能傳感器等關鍵領域前沿技術攻堅突破。探索推進芯片架構創新,持續優化大算力集群調度技術。鼓勵開展深度學習框架、大模型架構及高效訓練推理算法、大模型超級智能、超級對齊等技術創新,打造全鏈路自研大模型技術體系。持續學習借鑒國際主流算力生態,搭建國內外生態連接橋,實現人工智能軟硬件深度協同。推動工具鏈技術創新,提升應用開發、云端和邊緣側算法部署效率。鼓勵構建多模態多維度的大模型評測基準。
(三)布局人工智能重大科研平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與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聚焦具身智能等方向,攻關通用人工智能新模型新算法及底層數學問題。支持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同企業合作,依托“鵬城云腦 Ⅲ”加快完善國產算力生態。
(四)建設國產人工智能生態源頭創新中心。配置國產算力及算法、算子庫、數據庫、工具鏈、模型庫等工具,形成 2 個行業大模型,賦能 50 家企業打造典型應用場景。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國產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形成一批“人工智能 +”行業解決方案。支持成立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能產業聯盟。
二、加速人工智能產品落地,打造智能產品先鋒
(五)強化智能產品創新布局。發揮科技重大專項對科研的引領作用,完善人工智能“揭榜掛帥”機制,支持 5 個以上共性通用技術產品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圍繞高頻應用場景重點發展智能產品。打造全身智能產品矩陣,豐富智能手機、智能電腦、擴展現實(XR)智能交互終端等的功能;打造全車智能產品矩陣,加速智能駕駛等產品布局,實現電動化與智能化深度融合;打造全屋智能產品矩陣,開展有線無線通訊體系等軟硬件攻關,提供一體化智能家居解決方案。推動數字人在電子商務、文體旅游等領域創新應用。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研發,加速人工智能原生軟件開發。
(六)加快推進廣東省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建設。研發多模態具身智能大模型,開發具身智能機器人“大腦”,推動具身智能大模型與機器人本體深度結合,鼓勵打造具有商業價值的整機產品。面向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領域,打造典型應用場景,建設中試和測試基地。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共同制定具身智能數據采集標準和規范。
三、暢通數據供給渠道,打造數據跨境先鋒
(七)打造數據跨境流通樞紐。加快深圳市數據跨境流動服務平臺建設,積極配合上級推進個人信息出境標準合同備案工作。推進跨境數據交易風險評估、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數據海關”、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科研數據跨境工作,推動符合條件的科研機構、企業等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實現科研、金融、醫療、交通等領域數據互聯互通。謀劃推動前海、河套特定區域發展建立離岸數據中心,打造算力出海、數據跨境樞紐。
(八)開發高質量綜合數據集。用好市公共數據開放利用管理平臺,按照“應公開盡公開”原則開放公共數據。鼓勵開發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多模態數據集,在醫療、教育、金融、氣象等領域打造行業數據集,打造 1 千萬億字節(PB)多模態中文語料數據庫。探索央地數據融合應用,鼓勵企業與國家級新聞媒體、學術文獻數據庫、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合作,打造專業數據集。探索“政府統籌建設、授權數據使用”新模式,完善數據供給、使用機制。
(九)深化數據治理。構建城市級數據流通賦能中心,打造數據資產管理平臺、數智融合平臺,完善數據流通標準規范及服務體系。建設數據流通生態聯盟,創建國家級數據交易所。實施大數據產業鏈關鍵環節提升計劃,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不超過項目總投入的 50%、最高 1000 萬元資助。推動文化產權交易機構為文化資源數據和數字文化內容的確權、評估、匹配、交易、分發等提供專業服務。
四、深化全域全時全場景應用,打造場景應用先鋒
(十)打造“城市 + AI”應用場景高地。滾動發布“城市 + AI”應用場景清單,構建“千行百業 + AI”、“公共服務 + AI”、“城市治理 + AI”和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現代服務業全域全時全場景體系,推動 40 個以上場景落地。在數字政府、教育、醫療、氣象、智慧城市、環衛、科研、制造、金融、低空經濟、智能網聯汽車、現代時尚、游戲動漫、文旅、網絡安全等領域,鼓勵企業聯合研發行業大模型,形成一批人工智能深度應用案例。實施人工智能軟件示范應用項目扶持計劃,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不超過項目總投入的 30%、最高 1000 萬元資助。
(十一)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鼓勵企業建設大模型賦能中心,會同制造業企業打造一批具有引領性的行業大模型。聚焦研發設計、生產制造、質量檢測、供應鏈管理等環節,釋放工業數據價值,提升智能化水平。推動智能制造在全市規模化深度應用,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帶動全市制造業智能化水平持續躍升。
(十二)推動人工智能賦能現代服務業。豐富拓展人工智能技術在政務服務、文化娛樂、教育等行業的應用,優化服務業運營流程,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在政務服務領域形成咨詢導引、財稅繳納、社保報銷等場景的典型應用;在文化娛樂領域創建生成式 AI + 影視、音樂、游戲等典型應用場景;在教育領域搭建精準教學、自動評閱、科學管理、個性化學習等生成式 AI + 教育典型場景。
五、建設智能駕駛全國示范區,打造智能駕駛先鋒
(十三)打造智能駕駛產品矩陣。完善車規級芯片、傳感器、操作系統等基礎零部件產品鏈,加強車載智能終端、車用無線通信等配套產品開發,豐富產品矩陣。支持多傳感器融合感知、人工智能大模型全景視覺、高動態智能執行等智駕方案技術攻關,推動企業構建泊車、城市和高速等場景的智駕解決方案。
(十四)健全智能駕駛基礎設施。部署路側單元(RSU)及邊緣計算單元(MEC)等路側設施,推進衛星通信、基于蜂窩網的車聯網技術(C-V2X)等網絡應用。打造智能網聯汽車智算中心,構建邊緣計算平臺、云控基礎平臺和安全監測平臺。推進高精度地圖及導航應用,完善地理信息安全防控基礎體系。優化光儲超充車網一體化設施布局,建設世界一流“超充之城”。打造線上線下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場,加快技術產品驗證。
(十五)豐富智能駕駛應用生態。拓展智慧交通場景,加快固定路線、封閉園區、無人出租車等應用的商業轉化。促進應用軟件推出高適配車載版本,推動成立深圳車載應用聯盟,構建自主可控車載應用生態圈。拓展“人 — 車 — 家”融合應用場景,打造軟硬協同應用體系。加強智能駕駛宣傳,壯大智能駕駛消費市場,培育智能駕駛特色文化。
(十六)完善智能駕駛支撐體系。落實《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建立健全準入管理、運行監管、責任認定等管理細則。加強關鍵系統、網絡數據安全等標準研究,率先制定地方標準,鼓勵企業、機構參與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制定。依托權威檢測認證機構,打造統一開放的智能駕駛測評體系。
六、營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
(十七)推進產業集聚發展。全力服務人工智能企業做大做強,推動企業向專精特新“小巨人”、獨角獸、單項冠軍企業發展。鼓勵各區打造人工智能產業園,對市級人工智能方向軟件名園給予一次性 200 萬元獎勵。鼓勵國內外人工智能企業在深設立創新應用總部,培育引進 15 家以上人工智能企業和科研機構。
(十八)強化產業交流合作。舉辦全國人工智能大賽、深圳國際人工智能展、深圳(國際)通用人工智能大會暨產業博覽會。依托深圳高新區,打造人工智能產業孵化器。結合“我幫企業找市場”工作安排,運用“深圳產業會客廳”等載體,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企業參與 3 個以上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或國際標準編制。實施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環境建設扶持計劃,對企業舉辦的符合條件的高端展會、論壇、大賽,給予不超過總投入的 50%、最高 300 萬元資助。
(十九)發揮千億基金群引導作用。推動人工智能集群基金、智能傳感器等基金加快設立、投資。推動市區兩級基金開展差異化投資。推動政府產業引導基金與市場化基金聯動,為人工智能企業提供天使投資、股權投資、投后增值等服務。做大深圳創投日人工智能專場規模,支持新落地企業參加路演。
(二十)加大人才引育力度。發揮企業引才用才主體作用,引進培育 5 個以上國際頂尖人工智能團隊。打造“2048 程序員社區”,為人工智能領域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建立國產人工智能課程培養體系,支持高校聯合企業、科研機構開發國產人工智能軟硬件課程。支持企業牽頭建設國產人工智能人才培訓基地,提供創新孵化營等線上線下培訓。
(二十一)推動包容審慎監管。為人工智能企業提供常態化服務,指導企業開展大模型備案。探索在前海、河套實行包容審慎監管試點。指導企業落實網絡安全、數據安全、意識形態、科技倫理、個人信息保護等主體責任,建立風險防范和應對機制。
(二十二)強化組織保障。用好支持人工智能發展各項工作機制,強化上下聯動、部門協同。加強宣傳引導,積極宣傳人工智能產業成效,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行動方案》解讀:
深圳市深入落實《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行動方案》,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等融合創新,爭創“全棧創新先鋒、智能產品先鋒、數據跨境先鋒、場景應用先鋒、智能駕駛先鋒”“五個先鋒”,持之以恒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搶抓人工智能發展戰略機遇
2023 年以來,全球人工智能技術持續迅猛發展,通用大模型加速迭代,文生視頻大模型、文生音樂大模型等引起社會熱烈討論。互聯網龍頭企業和初創企業推出一系列高質量大模型產品,產業發展從技術研發轉入商業化落地階段。
2024 年全國兩會,“人工智能 +”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戰略地位進一步提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推動人工智能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已經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陣地。2024 年初出臺的深圳“20+8”產業集群 2.0 版本中,人工智能升格為“20+8”集群中的獨立集群,并作為戰略重點類集群進行全市布局,以超常規的力度推動產業發展。深圳在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過程中,著重發揮成果產業化落地迅速、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搶抓“AI 產業化、產業 AI 化”機遇,利用全域全時全場景應用驅動產業發展,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
二、全力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快速發展
2023 年以來,深圳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活力不斷提升。據統計,全市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同比增長超過 20%,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同比增長近 20%,形成華為、騰訊等頭部企業引領,元象科技、思謀科技、兔展智能和深信服等高成長性企業支撐,一大批初創型企業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
算力統籌供給能力大躍升。前海深港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深圳開放智算中心、龍華新型工業智算中心等相繼點亮,全市智能算力供給規模快速增長。深圳市智慧城市算力統籌調度平臺、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算力服務平臺已實現超萬 P 的調度能力,推動算力高效流動賦能。
數據要素支撐不斷強化。加速打造高質量中文語料,市公共數據開放平臺已開放公共數據集 3900 余個,開放數據總量 28 億條,數據接口累計被調用 2.5 億余次。深圳數據交易所已發布超 500 個非開源可商用的垂直行業多模態訓練數據集,總規模達 600PB,交易額已于 2024 年 6 月突破百億元大關,成為全國首個突破百億交易額的數據交易平臺。
全域全時全場景應用持續深化。以場景應用牽引產業發展,累計發布三批 73 個應用場景,涌現出一批標桿應用。如,市氣象局聯合華為云發布首個人工智能區域預報模型“智霽”1.0,可快速預測未來 5 天深圳及周邊地區空間分辨率為 3 公里內包含氣溫、降雨、風速等氣象要素;市城管和綜合執法局通過“3 平方公里示范應用 + 人工智能環衛機器人大賽樹行業標桿 + 深圳標準規范 + 采購政策支持”組合拳,打響深圳人工智能環衛品牌。
三、奮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接下來,深圳將結合自身產業優勢,在智能產品、應用場景、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重點發力,打造“全棧創新先鋒、智能產品先鋒、數據跨境先鋒、場景應用先鋒、智能駕駛先鋒”,奮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
充分發揮深圳軟硬件優勢,打造智能產品矩陣。充分發揮深圳電子信息制造業的優勢,打造全身、全車、全屋“三全智能”產品矩陣,搶占“萬物互聯”向“萬物智聯”發展新賽道。加快推進廣東省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建設,加速具身智能機器人的研發創新和產業化進程。
構建全域全時全場景應用體系,驅動產業加速發展。一是打造“城市 + AI”應用場景高地,推動 40 個以上場景落地。二是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智能制造優秀場景。三是推動人工智能賦能現代服務業,豐富拓展人工智能技術在政務服務、文化娛樂、教育等行業的應用。
推進智能駕駛生態建設,打造智能駕駛全國示范。一是打造智駕產品矩陣,完善基礎零部件產品鏈,加強配套產品開發,支持智駕方案技術攻關。二是強化智能駕駛所需路側設施、通信網絡、智算中心、高精度地圖、充電設施、測試場等基礎設施建設。三是豐富智駕應用生態,打造“人 — 車 — 家”融合應用場景。四是完善智駕支撐體系,建立健全準入管理、運行監管、責任認定等管理細則,打造統一開放的智駕測評體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