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國際視野 > 業界動態 > 別只盯著蔚小理,海外新造車一樣慘

        別只盯著蔚小理,海外新造車一樣慘

        作者:楚門 時間:2022-12-06 來源:超電實驗室 收藏

        除了特斯拉,你還知道哪些國外純電動車品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212/441293.htm

        燃油車時代,海外品牌是絕對的佼佼者,大眾、豐田、通用以及BBA等品牌,我們耳熟能詳。

        如今到了時代,卻很難找到一個和特斯拉比肩的純電動汽車品牌。

        國內我們聽到更多的都是蔚小理,以及中國其它純電動品牌。

        國外都有哪些造車新勢力?它們目前過的怎么樣?現在請把目光轉移至海外,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國外新造車企業也沒好到哪去。


        一 美國的“特斯拉殺手們”

        美國作為特斯拉的老家,當然有不少挑戰者。

        而且有意思的是,美國新勢力車企或多或少都和中國沾點關系,比如被稱為“美國小鵬”的Lucid。

        師從特斯拉的Lucid

        2007年,特斯拉前副總裁兼董事Bernard Tse(謝佳鵬)從特斯拉跳槽離職,和另一位從甲骨文離職的華人高管Sam Weng(溫世銘),在加州創立了Atieva。當時Atieva主要致力于電動車三電系統的研發,這是Lucid的前身

        2016年,Atieva更名為LucidMotors,開始進軍行業,并正式宣布了開發全電動高性能豪華車的計劃,同年12月,Lucid 首款車型Lucid Air正式發布。

        Lucid Air定位和特斯拉ModelS相近,搭載100kWh的電池組,最大功率1013馬力,零百加速僅2.5s,限量版售價高達25.5萬美元,而且這款車是當時量產電動車型中風阻系數最低的,僅有0.21cd

        Lucid成立以來,和特斯拉之間的關系也“剪不斷理還亂”。

        很大原因是,Lucid的初創團隊和高管很多都是從特斯拉出來的。

        曾經特斯拉Model S的總工程師Peter Rawlinson 在2013年跳槽到Atieva擔任了CTO,并在2019年兼任CEO掌舵Lucid。而前特斯拉生產副總裁Peter Hochholdinger 在2019年到Lucid擔任了制造副總裁。

        但Lucid表示,特斯拉并不是他們的競爭對手,他們將要占據的是豪華電動車市場,換言之是,他們認為特斯拉創新有余,但不夠豪華。

        雖然Lucid師從特斯拉,又有技術大佬坐鎮,但這些無法掩蓋Lucid最大的問題:缺錢。

        2013年,Lucid獲得了硅谷風投公司Venrock的B輪融資,次年1月,北汽以1億美元參投Lucid的C輪融資,持股25%,成為第一大股東。同年,賈躍亭以個人名義向Lucid投了2億美元,成為繼北汽之后的第二大股東。

        圖片

        Lucid首席執行官兼首席技術官 彼得·羅林森 來源:Lucid

        不過北汽希望Lucid可以來中國發展,而創始人謝佳鵬當時并無此意,更優先于美國市場的發力,隨后北汽便將所持全部股份都轉賣給了賈躍亭,于是賈老板一躍成為Lucid最大股東,持股比例高達40%左右。

        后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一直在下周回國中的賈老板和他的FF陷入資金危機,賈躍亭將所持的Lucid Motors股份賣出。2018年9月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主導的沙特阿拉伯主權基金“公共投資基金”(PIF),以超10億美元投資獲得了Lucid 67%的股權。

        去年七月,Lucid在納斯達克敲鐘上市。Lucid上市首日股價上漲了11%,收盤時每股報價26.83美元,總市值超過400億美元。但現在每股已經跌至10美元左右,市值蒸發了一半,僅剩170億美元。

        特斯拉勁敵Rivian

        除了Lucid,在美國想要和特斯拉掰手腕的不在少數,比如曾經全球市值第三的車企:電動車初創公司Rivian。

        Rivian創辦于2009年,總部位于美國加州,自己有一家汽車組裝工廠,成立時創始人斯卡林格想要生產電動跑車,就像特斯拉跑車一樣。

        但斯卡林格后來發現跑車對氣候環保等問題沒有實際意義,并且也沒有足夠的利潤,于是斯卡林格決定造美國人最喜歡皮卡和SUV。

        2018年,斯卡林格攜Rivian第一批Rivian車型:一款名為R1T的皮卡和一款名為R1S的SUV,亮相洛杉磯車展。

        三年后,Rivian作為一家電動車初創企業上市,并以超過1500億美元的市值,超過通用和福特,緊隨著特斯拉與豐田之后,成為全球市值第三的車企,也因此被業內稱之為“特斯拉殺手”。

        但輝煌總是短暫的,一年時間,Rivian已經從高位暴跌80%,同時還深陷產能,質量問題的泥潭。

        Rivian此前發布的三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Rivian的總收入為5.36億美元,環比增長47%,但低于市場預期5.52億美元。

        而在產能方面,Rivian與Lucid等初創車企一樣,深陷產能困境。財報顯示,今年Q3,Rivian產量為7363輛 R1T 皮卡和 R1S SUV,交付量則為6584輛,2022 年前三季度共交付 12278 輛汽車。

        Rivian 稱公司的目標是要生產2.5萬輛,而截止到今年第三季度,Rivian 的產量僅為 14317 輛,顯然今年距離完成目標還有一定困難。

        屋漏偏逢連夜雨,今年10月Rivian的工程師發現車輛轉向系統中的一個緊固件有問題,召回了售出1.3萬輛汽車。

        這1.3萬的數字,幾乎是Rivian生產下線的所有車輛總數,這對一家初創公司來說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電動貨車新勢力

        或許是有特斯拉珠玉在前,美國市場又格外鐘愛皮卡車型,初創的造車新勢力都開始從皮卡和貨車入手。

        另一新勢力 Canoo在2017年橫空出世,最初目標就是制造電動小貨車和皮卡,特別要說的是,Canoo是由此前在FF(法拉第未來)離職的高管成立的。

        此外,Canoo成立的初始資金是由一位中國投資者李伯潭(投資公司北京昭德董事長)以及負責向蘋果提供觸摸屏技術的臺灣科技公司宸鴻科技(TPK)提供。

        Canoo目前已經開發了自己的模塊化電動汽車平臺Skateboard(滑板底盤),這個模塊化的平臺可以為不同車輛提供設計。

        基于Skateboard平臺,Canoo已經推出了兩款純電車型,乘用廂式車和貨用廂式車,還獲得了與NASA和和沃爾瑪的合作,成為作為兩家的供應商。

        去年年初,Canoo開放了送貨車的預購,生產推遲到2023年開始,訂金為100美元(可退)。還推出了一款皮卡的概念車,配有折疊床的延伸和超大存儲空間。

        不過Canoo的發展也是一地雞毛,目前量產時間難定,又頻頻遭遇美國政府機構調查,聯合創始人跳槽蘋果,樁樁件件都給Canoo的發展增加了諸多不確定性。

        Canoo遞交的財報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運營虧損1.4億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9707萬美元,而且公司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營收。

        二 歐洲偏愛純清潔能源

        如果說美洲大陸在特斯拉的影響下,對純電動車情有獨鐘,那歐洲就更偏愛純清潔能源:氫能源和太陽能。

        今年巴黎車展,來自法國本土的造車新勢力品牌Hopium,發布了旗下首款氫燃料電池車——Hopium Machina。

        據悉,Hopium Machina公布的價格為12萬歐元,約人民幣85.06萬元,目前處于預訂狀態,計劃在2025年正式交付。

        Hopium由2011年勒芒24小時耐力賽 LMP2 類別中最年輕的獲勝者,Olivier Lombard 在 2019 年創立。

        得益于直接安裝在底盤下的大型氫氣罐,其車型續航里程可達到 1000 公里,而加氫操作只需要三分鐘就能完成。

        目前,Hopium已經確認其工廠將位于諾曼底弗農附近,占地 35 公頃,并計劃在明年年初啟用,將會雇傭不少于1500 人,目標是每年生產 20000 輛汽車,并打算建立一個研發中心。

        除了氫能,歐洲的造車新勢力,對另一個可再生的清潔能源——太陽能,也十分追捧。

        今年6月,來自荷蘭的電動汽車初創公司Lightyear,發布了量產版太陽能電動汽車Lightyear 0,不同于以往的概念車,這款Lightyear 0今年就可以投入量產并交付。

        就是Lightyear 0的售價不夠友好,26.3萬美元(約人民幣176萬元)起售,最新消息是,Lightyear 0已經正式投產,即將開啟交付。

        Lightyear稱,車輛可在陽光充足的條件下,可以提供每小時約12.07公里的增程里程。在傳統插電式的充電模式下,可提供60千瓦時的電池容量。至于總續航里程,可以在充滿電的情況下且結合陽光充足的天氣條件下,超過650公里。

        目前Lightyea已經籌集8100萬歐元的資金,用來確保生產第一款系列車型 Lightyear 0。還還希望用這筆錢推進旗下第二款太陽能汽車 Lightyear 2 的開發。

        而第二款太陽能汽車,Lightyear將瞄準大眾市場,計劃在 2024 年或2025 年開始生產,價格則下探到了3萬歐元左右。

        Lightyear平價版的太陽能汽車還沒開始大規模生產,來自德國的太陽能汽車初創公司Sono已經搶先一步,帶來了好消息。

        Sono旗下的太陽能汽車sion將在2023年發布,目前官網售價2.99萬歐元。從sion官圖來看,新車定位類似MPV,外部使用了 465 個集成太陽能板電池來提供電力,預計僅靠太陽能每周可以運行 70 英里(約113公里)。

        此外還為長途出行的用戶配備了磷酸鐵鋰電池,總續航里程為190英里,并能夠使用快速充電功能,在35分鐘內將其充電至 80%。

        Sono日前宣布,已經收到4萬輛左右的Sion預定單,并希望到2030年底前可以生產25.7萬輛Sion,不過并不是自己生產,還是由芬蘭的Valmet Automotive公司負責生產和制造。

        目前Sono通過只提供黑色版本的汽車,來降低生產成本,并將通過直接在線銷售模式進一步降低成本。

        不過和lucid一樣,Sono也沒有在中國市場的銷售計劃。

        成立于2016年的Sono由三位90后Laurin Hahn、Jona Christians和Navina Pernsteiner在德國慕尼黑一手打造,并在去年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其IPO發行定價為15美元,然而一年后的今天,Sono的每股報價僅1.3美元。

        除此之外,成立六年來,在首款車型sion量產之前,Sono暫時并沒有營利性收入,雖然已經獲得了近一億美元的融資,但隨著sion車型量產的推進,Sono公司的虧損也在擴大,截止目前Sono的累計虧損已達1.088 億歐元。

        除了旗下首款車型sion的量產,Sono公司的另一大業務則是向其他制造商銷售其完全集成的太陽能技術。

        圖片

        來源:Sono

        只不過目前sono的官網仍然顯示,sion車型還沒有投入生產,車輛具體參數仍可能發生變化。

        三 日韓集中啞火

        或許是因為豐田在日本一家獨大,又有日產和本田的高壓,日本汽車市場平靜的已經多年沒有泛起一絲漣漪了。

        在其他國家造車新勢力如火如荼的發展之時,對純電不感冒的日本,首家造車新勢力姍姍來遲。

        是索尼。

        今年年初,索尼官宣表示將進軍新能源車領域,并成立了索尼移動出行公司。

        目前已經發布了兩款VISION系列的概念車,純電動轎車:Vision-S 01 和純電動SUV:Vision-S 02。

        其中Vision-S 01 軸距長達3米軸距,百公里加速時間4.8秒,整體車身設計采用溜背轎跑風格。直接對標特斯拉Model s,定位中大型純電轎車。

        但索尼初來乍到,今年年中的時候又拉上了本田,成立了合資公司 Sony Honda Mobility,以期能在2025年前,在北美市場推出第一款車型。

        純電乘用車在日本并不是主流,相反日本更多的是插混車型,或者是他們這么多年死磕的氫能源汽車。而即便是做純電的車企,也沒有布局乘用車市場,更多的是從小型卡車和三輪車入手。

        日本純電動汽車初創企業folofly,在今年夏天披露了該公司設計的第2款小型商用純電動卡車,由東風小康負責生產,價格預計為380萬日元左右(約人民幣18.8萬元)。

        據悉,這款純電動小型卡車載重量為1噸,可根據客戶需求改變車廂部分的設計,來應對冷藏和冷凍商品的配送等需求。車輛尺寸接近豐田的小型卡車“Dyna”,滿電最大續航300公里。

        韓國的情況和日本差不多,韓系動力電池在全球風生水起,領域韓國市場卻遲遲沒有新鮮血液出現,造車領域出奇的安靜。

        四 東南亞保護獨苗

        雖然泰國的支柱產業是汽車制造與銷售,被譽為“東方底特律”,但其實泰國并沒有自己的汽車品牌,新能源汽車品牌更少了。

        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泰國就選擇與國際汽車企業合作,從國外引進生產線,成立汽車裝配廠,從組裝起步,確立出口導向型的汽車工業發展模式,成為東南亞汽車的制造中心。

        所以,泰國馬路上跑的清一色都是進口車,或者是由國外車企在當地建廠生產而來的小汽車。

        隨著電動化浪潮到來,泰國也開始制定一系列針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激勵措施,中國車企抓住機會,大規模在泰國建廠生產銷售,力壓燃油車時代日系車企在泰國的絕對統治地位。

        目前在泰國的電動汽車市場上,上汽、長城兩家中國車企占據了約70%的市場份額。至于泰國在新能源時代是否有打造自主品牌的意思,短期來看還沒有獨角獸。

        如果說泰國沒這個意思,那隔壁的越南可就太有了。

        今年10月底,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飛往了日本大阪,見了一個人。第二天,寧王就官宣了和一家越南汽車公司Vinfast的合作,合作內容還是當下汽車圈大火的滑板底盤項目。

        曾毓群在大阪見的人就是越南汽車公司Vinfast董事長、越南首富范日旺。

        圖片

        來源:寧德時代

        這個消息在當時并沒有引起太多關注,畢竟寧王的合作伙伴太多了遍全球七大洲四大洋,無非就是寧王的朋友圈又多了一個“新好友”。

        但不看不要緊,一查嚇一跳!范日旺和他的Vinfast在越南可是獨樹一幟的存在。

        沒成為越南首富之前的范日旺,經歷可謂是傳奇,越南出生,蘇聯讀大學,定居烏克蘭,靠一包小小的方便面起家,成為烏克蘭的“方便面大王”。

        進入新世紀,范日旺看準了越南的發展,回到故鄉入局越南的房地產市場,從Vinpearl度假村,到河內市中心的第一家商業中心綜合體Vincom,范日旺一路成為了越南最炙手可熱的商人。

        在房地產事業上的成功則讓他被稱為“越南許家印”。和許家印一樣,范日旺也有汽車夢。2017年Vinfast正式成立,背靠的就是由Vincom和Vinpearl兩家公司合并而來的,越南最大的集團Vingroup。

        范日旺像每個心懷偉愿的民族企業家一樣,聲稱要把“越南汽車推向全世界”。

        五年的時間,vinfast的確做到了,方式也簡單粗暴:買買買。

        越南汽車的銷量大部分由豐田、起亞在越南開設的工廠所貢獻,同時,越南汽車產業基礎設施落后,又缺乏相應的配套設施和零部件供應商。vinfast成立后就和全球汽車企業達成了各種各樣的合作,包括但不限于寶馬、博世、麥格納等等。

        成立第二年,vinfast就推出了兩款車型LUX A2.0和 SA3.0,并亮相了當年的巴黎車展。今年vinfast再度亮相巴黎車展,獲得了由歐洲著名汽車媒體組織 AutoBest頒發的“The Rising Star”獎。

        現如今Vinfast已經全面轉型電動化,停產了燃油車,一度還傳出了計劃籌集20億美元資金要赴美IPO的消息,可以說Vinfast已經成為越南造車的一大招牌。

        VinFast表示,目前他們在全球范圍內一共獲得了6.5萬份訂單,預計到2026年,年銷量將達75萬輛。

        五 寫在最后

        其實不論是選擇純電還是太陽能、氫能源的技術路線,都證明了新能源汽車浪潮的不可阻擋。

        而國外大多數的新勢力車企,也都無法復制早些年在燃油車時代老牌車企的成功。他們不約而同的選擇了避開中國市場這個最大市場,原因大家也心知肚明,中國新能源市場已經足夠擁擠。

        不再蜂擁入華的另一面,是中國自主品牌出海速度加劇。

        而在新汽車生產和制造上,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新勢力,除了少數家大業大的“財主”們,大多數的新玩家都選擇了合作代工生產的模式,這或許也是未來汽車工業發展一大趨勢。

        至于最重要的資金方面,大家都一樣,錢不夠花啊。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沾化县| 巴林右旗| 蒙城县| 开远市| 兴义市| 嘉义市| 师宗县| 汶上县| 台湾省| 清水河县| 淳安县| 宜阳县| 湘潭市| 林州市| 安陆市| 湖北省| 梁平县| 封开县| 柳江县| 鹿邑县| 长海县| 鄂尔多斯市| 宝应县| 仪征市| 卢龙县| 大姚县| 蒙阴县| 图片| 北碚区| 龙江县| 班玛县| 依安县| 揭西县| 阳高县| 石城县| 安多县| 温宿县| 台安县| 淮安市| 莒南县| 南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