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陰云下,全球顯示半導體產業鏈的忒修斯之船
導語: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3月7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被問到俄烏沖突對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時,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表示,雖然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
從糧食、海運,到原油、電子特氣,作為全球顯示半導體產業鏈中的重要成員,2022年2月起至今,俄烏地緣沖突的激化為全球顯示半導體產業的供應鏈安全性及經濟性埋下了隱患,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本就敏感的國際貿易鏈條也不得不面對新的挑戰。
地緣沖突加劇了對原油的消耗和需求,而圍繞資源國家產生的危機更將進一步外溢。縱觀過往,無論是上世紀的中東戰爭、兩伊戰爭、海灣戰爭,抑或本世紀的伊拉克戰爭和利比亞戰爭,原油價格都在期間發生了顯著的上漲。
產業結構上,俄烏兩國更集中在上游資源品,此次的供應鏈擾動也更多直接作用于大宗商品。目前,沖突的影響已經逐步發酵,原油等大宗商品的價格出現顯著上漲(布倫特油價一度突破120美元/桶),若短期內局面仍僵持不下或外部制裁力度持續加大,其成本壓力或將會傳導到下游顯示供應鏈中成本與石化產品緊密相關的核心原材料及部件上,進而影響顯示終端產品市場的穩定性。
以顯示產業鏈中的偏光片及背光模組用各類光學膜材料為例,其原材料成本幾乎都會占到總成本的70%以上,而原材料成本又主要集中在與下游石化產品緊密相關的PET、PVA等基材,長期地緣沖突影響下的原油價格持續波動終將對下游市場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