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統建成開通!導航產業鏈沖刺4000億!航天產業風口已至?
導讀:北斗三號具備導航定位和通信數傳兩大功能,據了解,北斗系統全球范圍定位精度優于10米、測速精度優于0.2米/秒、授時精度優于20納秒、全球服務可用性99%以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008/416694.htm圖 / 21世紀經濟報道
北斗三號具備導航定位和通信數傳兩大功能, 據了解,北斗系統全球范圍定位精度優于10米、測速精度優于0.2米/秒、授時精度優于20納秒、全球服務可用性99%以上。
8月3日上午,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新聞發布會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
據發布會介紹,10年來,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2019年達到3450億元,2020年有望超過4000億元。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發布的《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2020)》顯示,北斗對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的核心產值貢獻率超過80%,北斗系統的全面建成開通,會怎樣帶動我國航天產業鏈的發展?在衛星互聯網被納入新基建的風口之下,商業航天的民間力量如何參與其中?這些都成為近期航天領域的熱門話題。
多舉措完善北斗產業鏈
6月23日,此前推遲發射的北斗三號收官之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這也標志著北斗三號全球星座組網完成。7月31日,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標志著北斗“三步走”發展戰略圓滿完成。而此次發布會,則透露了北斗系統的幾大優勢。
性能指標先進,是第一大特征。北斗三號具備導航定位和通信數傳兩大功能, 據了解,北斗系統全球范圍定位精度優于10米、測速精度優于0.2米/秒、授時精度優于20納秒、全球服務可用性99%以上。“(北斗)實測的導航定位精度都是2-3米,比公布的指標精度更好,北斗是特別好用的系統。”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在發布會上表示。
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則是此次發布會透露的另一亮點。據冉承其介紹,北斗系統研制期間,400多家單位、30余萬科技人員集智攻關,攻克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余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余種器部件國產化研制,實現北斗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
在長期困擾北斗系統的芯片問題上,冉承其指出,北斗芯片規模已經過億,22納米的芯片也即將大批量量產。高精度的板卡,10年前衛星導航的高精度板卡最貴的時候都是十幾萬元人民幣,今天中國企業參與了,中國企業做北斗高精度板卡以后,在中國國內不到3000元人民幣,企業還有足夠的利潤。
系統建立完成后,北斗系統如何應用,產業鏈如何打造,則是外界關注的另一大問題。
據發布會介紹,基于導航定位和通信數傳兩大功能,北斗系統可提供定位導航授時、全球短報文通信、區域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星基增強、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共 “1+6”類服務。過去幾年間,北斗在中歐班列運輸、京張高鐵建設運營、民用航空等方面得到應用,而基于北斗的高精度服務,在本次抗擊新冠疫情和南方水災中,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冉承其表示,北斗應用前期取得很大進展,但未來應用道路依然漫長,應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首先,構建完整的政策保障體系,比如相應的法律保障、建立相應標準等,構建讓北斗更好發展的產業環境。第二,更加開放、更加融合。今天發布的7類文件便于全世界企業關注、使用、研制、生產北斗的產品,讓這么好用的北斗產品更早地深入到各行各業。第三,要進一步推動衛星導航和新興技術的融合,比如5G、移動通信、大數據、互聯網等一定會帶來新的更多的模式、業態和經濟增長點。第四,進一步注重科研創新。創新是北斗建設和應用永遠的靈魂,創新也會帶來產業、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
對此,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副秘書長王博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表示,過去強調“北斗+”的概念,也就是以北斗為核心來和各個行業進行融合發展。而現在,隨著北斗系統的不斷成熟,大家在進一步研究和發展的理念則是“+北斗”,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發展特點和痛點,如何把北斗和這些行業各自的特色結合在一起,做差別化的應用和落地。
在衛星互聯網被納入新基建的風口之下,商業航天的民間力量將積極參與其中。視覺中國
航天產業風口已至?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提出將“衛星互聯網”納入新基建后,各地加速落地規劃,疊加北斗建成開通這一“東風”,航天產業被認為“風口已至”。
其中,作為航天產業的科研中心,也是商業航天創業企業最大的聚集地,北京在6月10日發布《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中提出,要圍繞星箭總裝集成、核心部件制造等環節,構建覆蓋火箭、衛星、地面終端、應用服務的商業航天產業生態,優化和穩定“南箭北星”空間布局。
不僅是政策利好頻出,從資本市場來看,在經歷了2019年的資本退潮后,投資界對商業航天企業的信心也在累積。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民營衛星公司的數量已超過120家,民營火箭公司也接近20家。其中,4月下旬以來,有接近10家民營衛星公司和火箭公司宣布完成了新一輪融資。
對此,一家商業航天公司的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的公司目前正與多個地方政府洽談合作,準備將生產基地落戶當地,“各地政府態度都很積極。”他認為,從飛機發明到民間全面應用,花了100年時間。而最早的火箭實驗至今,也過去了差不多100年時間,包括推進劑在內,火箭技術已經進步到了產品的成熟期,廣泛民用的時機已經到來。而當下的民營火箭公司,短時間內難以推動大的性能進步,但隨著衛星應用市場不斷成熟,所形成的發射需求越發龐大,合理的技術路徑選擇,將會為當下商業航天公司的發展提供良好契機。
而一家衛星制造企業的創始人,則在此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過去兩年,商業航天領域融資集中在頭部企業,特別是有核心技術突破的火箭發射企業。但近期以來,商業航天全產業鏈的企業都加速了融資,顯示出資本對航天產業鏈未來發展的信心。
“講故事的企業正在逐步被淘汰,但真正有技術的公司,會更加受到資本的青睞。”這位創始人表示。
本期編輯 陳思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ID:jjbd21)
記 者丨宋興國,蔣莎莎
編 輯丨張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