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醫學人工智能的產品化,這里有6點思考
5、藥監局審批有多重要?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901/397126.htm在中國三類醫療器械注冊方面,至今無一公司通過審批,甚至無一提交嘗試性提報的材料。這是因為在現有AI產品,在沒有明確標準的情況下,大家還沒有完成自證“安全”、“有效”的過程,或者沒有找到自證這兩點的辦法、途徑。
事實上,對于一個新的技術,我們不必太苛求其完美。但是醫療容不得半點馬虎,法規不會有太多“彈性”。
“獲證”是產品上市的必要環節,為此大家想各種辦法“獲證”,對于有經驗的機構來講,“獲證”并非難度巨大的一件事,但是“獲證”并不意味著產品的有能力贏得市場,“內行看門道,外行看表象”。
希氏異構的多領域產品都表現為硬件化的AI醫療設備,同時也在提供基于云端的診斷服務,這些產品覆蓋消化內鏡、CT、超聲等多個領域,有望2019年正式進入市場,在希氏異構眼里,獲得“準入證”不是目標,獲得一個真正有市場的產品的“準入證”才是有價值的。
由此可見,審批是醫療器械商業化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但環節上下游的銜接同樣重要,通過審批并不等于企業已在這個市場取得絕對的成功。
6、現階段的醫學AI應該發展什么?
從現狀來看,肺結節、眼底依然占據了核心研發方向。這意味著數據獲取的難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確定了醫學AI發展的方向。
醫學領域的數據是多樣性的,研發一定不是“搞噱頭”,真正的的價值一定是體現在研發成果能夠解決臨床問題上,因此,希氏異構更看重臨床應用性:
1、 針對某一領域,對疾病的覆蓋要有廣度
應用研發不同于學術研究,沒有廣度就沒有應用。以內鏡AI產品來講,覆蓋大多內鏡下疾病,才是應用的前提。當醫生把“一根管子”插入患者消化道時,需要把整個情況了解清楚,而不是說“我只會告訴你某一種病的有無,其他疾病我們不了解”。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AI對任何一種疾病的診斷準確率多不會超越人類的認識,只是在效率上比人類強,在“能力上”有可能超越普通醫生甚至一部分高級醫生群體,但不會超越人類的認識。
2、 應用場景真實
不能臆造出某種場景,醫療有它的路徑和習慣。若從業者對這個領域缺少深度的了解,很容易犯錯誤。例如,內鏡、超聲等領域一定要求應用技術是實時的,因為醫生需要在檢查的動態過程中發現疾病;醫生發現疾病,留取數據再讓AI技術幫助診斷的場景是偽場景。
所以在很多領域,AI產品的硬件化、設備化、實時性非常重要。同時,分辨真實應用場景,需要對行業有深刻的了解、認識——這一領域需要真正的“行家”來駕馭。
3、產品形式便于接受。
產品應該是醫生能接受的形式——好用。
產品應該是銷售能接受的形式——便于獲利。
產品應該是自本能夠理解的形式——能清楚展現回報能力。
思考之下,如何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AI產品?
在明確醫療的核心內容、人工智能的價值、國內企業的優勢等問題后,那么,怎樣的研發成果能夠落地?
宋捷認為,開發者應確認研發的方向是學術研究還是技術應用。如今的AI界已不再是兩年之前,眾人不會因為一個新的突破而歡呼雀躍,而是率先思考這個“新發現”是否擁有真正的臨床價值。因此,現階段的產品必須要做到三點:
第一,醫學產品需真實可用,有直接價值。這意味著企業需先做“面”,再做“點”。沒有醫生會為了尋找單一病灶而去為患者做胃鏡手術,所以單一病中的產品是缺乏臨床價值。只有當開發者能夠把大多數疾病都置于識別范圍內,該產品才可能是一個臨床應用級產品。所以,以如今AI企業的研發能力而言,對于一個AI產品,可以在點上做的不夠透徹,但是仍要兼顧其面,否則這樣的AI不能成為產品。
第二,醫學產品需具備獨立性、可靠性,能簡化工作,而不是增加負擔。以眼底產品為例,美國的家庭醫生通常是不會為患者閱讀眼底照片,而如果將眼底AI產品向這些家庭醫生銷售,這將增加他們的義務勞動,這不符合使用者邏輯。
第三,在設計產品時,開發者需清晰企業將開發一個獨立的軟件,還是要在未來依附于GPS的廠商。在這一方面,希氏異構選擇雙管齊下,但更偏向于做一個能夠由企業自身把控的產品。
總的來說,企業在開發AI產品,全病種優于單病種;實用優于科研;方向確定先于產品設計。商業不同于科研,要打造出一流的AI產品,管理者需要更多地從產品使用者的角度考慮問題,了解使用者的實際偏好,這樣的產品才擁有臨床價值,才易于被市場所接納。
關于希氏異構
希氏醫療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于2015年在北京成立,是中國最早開展醫學人工智能技術研發的企業。公司主營業務為醫學人工智能影像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涉及領域包括消化內鏡、醫學影像(CT、MRI)、超聲影像、皮膚科、心電等。
公司創立伊始,獲得國際著名人工智能科學家吳韌博士團隊(Novumind)加盟,因而獲得了一流的人工智能開發技術、AI超算中心技術,以及應用端AI芯片支持。
2017年初,基于公司在多領域的研究突破,受四川省政策吸引公司落地成都,更名為四川希氏異構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此后與華西醫院聯合成立“華西-希氏醫學人工智能研發中心”,進行多學科的AI技術研發。
在研究消化內鏡AI產品的四年時間內,希氏異構已經研究了超過100萬人份病例,其全消化道病種產品已經可以覆蓋消化道90%的常見疾病。為保證產品的合法性,希氏異構在同頂級醫療機構進行合作中均簽署了明確的合作協議。
除了消化內鏡外,希氏異構近日也在積極開展CT方向的研究。這一技術的主要內容在于:當CT圖片重建時,我們將有疾病的部分圖片用軟件切分為更薄的層次,提升成片質量;或提前為CT機做參數調整,以更好的凸顯病變部位。
希氏在相關AI技術硬件設備化的同時,也在同步開發云端的應用產品,對于基層醫療機構、體檢中心來講,使用成本低,對于實時性要求不太高的檢查,該產品都可以滿足。
現在,希氏正聯合多家頂級醫院,在消化內鏡、超聲、CT等多個領域建立質控體系,以幫助基層醫院提高診斷水平、提高業務收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