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為何不如華為?倪光南:路線走錯了
接下來是講聯想公司股權的變遷問題。最關鍵是2000年左右實行的股改,這是以管理人員為主,通過“職工持股會”持股35%。原來有一個協議,按這個協議,聯想公司股權分配,科學院是20%,計算機是45%,員工35%。通過這個股改,科學院變成65%,計算所變成0。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12/395948.htm這個股改采取“職工持股會”的“MBO”(Management Buy-Outs)方式,買國家資產,這缺乏法規依據。據稱,“職工持股會” 系用未分配的歷年利潤1.5億元購得,但在股改前聯想公司的利潤也是國有資產,如何能用國有資產買到“職工持股會”的股權?另外,當時1.5億元根本買不到公司35%的股份。更成問題的是,計算所的股權歸零,說是計算所的股權歸到科學院了,但是計算所股權中包括了科技人員的知識產權,而歸到科學院的股權,就是“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的資產,不包含任何科技人員知識產權。顯然,聯想股改的最大問題是將科技人員知識產權歸零。
聯想股改結果是高管獲得了很大股權,而投入知識產權的計算所科技人員沒有股權。聯想控股2018年的財報顯示,現在公司高管占主要的股份。可見將計算所科技人員投入的知識產權歸零,這是聯想股改的突出問題。

圖片來源: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我們看一下中外的高技術企業的股權變化。蘋果股權最初是,投入知識產權和資產的喬布斯為45%,最后他是0.45%。華為股權最初是,投入資產的任正非為80%,現在是1.4%。計算所公司最初是,投入知識產權的科技人員的股權包含在計算所的股權中,但股改后,隨著計算所股權的歸零,也被歸零了。柳傳志沒投入資產和知識產權,最初是副總經理,是0%。股改后他的股權不斷增加,現在是15.9%。一個沒投入知識產權和資產的公司高管,擁有那么多股權,這在中外高技術企業中是很特殊的。
我們看聯想股改前后的情況,股改之后投入知識產權的計算所科技人員股權為零,沒有話語權了,發展路線就從“技工貿”轉為“貿工技”,公司的創新能力和在行業中的地位也下降了。聯想公司利潤過去是靠創新產品,但是現在靠什么?現在它最穩定的利潤來源是融科智地房地產,而它是靠獲取計算所6萬多平米科研用地起家的。如果房地產能帶動一些地方的發展是很好的,但是不能影響科技發展。融科拿了計算所科研用地之后,使計算所發展受到影響,中關村寸土寸金,計算所科研用地被人拿走,影響了計算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和華為比,我覺得華為是很成功的。華為成功有很多的原因,例如華為對科技人員的股權問題就做的比較好。改革開放之后,外部環境是一樣的,華為是堅持研發,再加上給科技人員持股做得好,所以華為的創新能力很強。所以我認為聯想股改后的問題,一個是發展路線,一個是科技人員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所以我們今后吸取教訓,應該盡可能加強對科技人員的激勵、保護科技人員知識產權,充分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希望在知識產權體現方面,政策能更加明確,保證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更快地增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