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巨頭們的AI研究院戰事
目前,騰訊旗下主要有優圖計算機視覺中心、騰訊AI Lab、WeChat AI等三大人工智能實驗室,還有Robotics X機器人實驗室、音視頻、量子實驗室等研究機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12/395505.htm今年9月,騰訊優圖實驗室與 Science 期刊達成戰略合作,升級為騰訊計算機視覺研發中心,將以計算機視覺為核心,圍繞社交娛樂、工業生產、社會進步、前沿探索四大方向,深入到包括醫療、自動駕駛、工業、零售、辦公、文化、社會公益等十大領域的具體應用。
優圖實驗室一直專注于視覺識別與圖像處理,目前,騰訊優圖已擁有500項專利申請,超過300個項目落地,2億人臉面孔墻沉淀,并接入了70多條騰訊產品生產線。
不僅如此,優圖實驗室已在醫療、零售、公益等領域已經有了實質的項目落地:例如在“AI+醫療”領域,利用AI醫學影像分析輔助醫生篩查食管癌、肺結節、宮頸癌等疾病的騰訊覓影已經在全國100多家三甲醫院落地,并入選“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騰訊還展示了騰訊絕藝、微信支付智慧生活、騰訊燈塔、騰訊翻譯君、天天P圖等騰訊全線AI產品。
與優圖實驗室注重應用落地相比,騰訊AI Lab更注重于基礎研究。騰訊AI Lab聚焦四大領域的基礎研究,包括: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與機器學習,力求全面覆蓋并深層次拓展AI的前沿技術能力。
目前,騰訊AI Lab已經在IEEE、ICML等期刊、大會發表了8篇代表性論文,包括《多媒體哈希算法和網絡(Multimedia Hashing and Networking)》、《深度學習促進從單一圖像的視覺路徑預測 (Deep Learning Driven Visual Path Prediction from a Single Image)》等。
WeChat AI 主要是為微信服務,致力于語音識別、語義分析技術,并將其應用于微信的功能之中,例如微信語音輸入、語音轉文字、聲紋鎖以及智能對話平臺等。
再來看下,最早扛起人工智能大旗的百度。
今年1月,百度研究院在硅谷召開全員大會,宣布設立商業智能實驗室(Business Intelligence Lab,BIL)和機器人與自動駕駛實驗室(Robotics and Autonomous Driving Lab,RAL)。
同時三位世界級人工智能領域科學家Kenneth Ward Church、浣軍、熊輝加入百度研究院。
自此,百度研究院形成了深度學習實驗室(IDL)、大數據實驗室(BDL)、硅谷人工智能實驗室(SVAIL)、商業智能實驗室(BIL)和機器人與自動駕駛實驗室(RAL)五大實驗室和Kenneth Ward Church、吳華、李平、熊輝、楊睿剛、浣軍、馬艷軍7位世界級AI專家這一豪華陣容。

但是,今年7月,百度深度學習(IDL)研究院“杰出科學家”徐偉離職,這是繼2017年,前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原百度研究院院長林元慶離職后的第三位AI大將。
長期以來,百度以“重技術”的口碑立足于江湖,旗下聚集有上萬名工程師,李彥宏也多次公開強調,“互聯網發展到今天,百度的靈魂始終沒有改變——技術創新永遠是我們的核心驅動力”。
科技的競爭說白了也是人才的競爭,百度研究院高層的頻繁出走讓百度有了一個新的名號:“人工智能黃埔軍校”。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百度人工智能表面風光,實際上搜索的數據根本不向研究院開放。做人工智能的這波都是海歸精英,跟搜索那邊完全是兩種風格,兩方之間沒有多少默契。”
目前,百度研究院五大實驗室覆蓋的研究領域包括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語音技術、大數據、自動駕駛和機器人以及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等。
百度研究院已有一系列應用于不用領域的研究成果,例如,2016年,百度發布了一種開源基準測試工具DeepBench,用于測量深度神經網絡訓練和推理中涉及的基本操作的性能。
今年6月,百度提出了一種新的深度學習算法,可以預測細胞是腫瘤還是正常細胞。7月,百度發布可以在智能家居設備和智能個人助理中應用的第一個完全端到端的TTS模型—— ClariNet。 10月,百度發布具有預期功能和可控延遲的同步機器翻譯系統STACL。
除此之外,百度在人工智能的領域還獲得了業界的認可。近日,《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聯合數易創研遴選出“全球最受關注的十大AI領軍人物”,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上榜。
李彥宏是唯一上榜的國內科技企業領袖,同時上榜的領袖人物還有亞馬遜創始人兼CEO杰夫·貝佐斯、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和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等。

李彥宏的獲獎理由是:中國AI行業的啟蒙者與設計師,首度提出AI三維一體的標準,認為未來企業都需AI化;在全球范圍內最早搭建無人駕駛開放平臺,讓汽車全行業all in AI,極大推動了中國及世界智能駕駛產業的發展;對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構建已經進入落地應用階段等。
昨日,被譽為“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的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在蘇州舉行頒獎典禮。百度高級副總裁、AI技術平臺體系(AIG)總負責人王海峰榮獲首個吳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貢獻獎”。
“AI的發展最終是要服務于人的。”王海峰認為,在繼續加強人工智能基礎技術研究的同時,還要讓頂尖技術走出實驗室,真正落地成產品、解決方案,賦能社會經濟各領域,讓人工智能充分發揮驅動力量,促進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
二、緊隨其后的京東、頭條和滴滴
除了BAT有研究院以外,互聯網的三大小巨頭京東、頭條和滴滴也緊隨其后。
前幾天,在2018京東數字科技全球探索者(JDDiscovery)大會上,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數科首席數據科學家鄭宇宣布京東智能城市研究院正式成立。
京東智能城市研究院是京東集團頂級的研究院,包括數據服務實驗室、人工智能實驗室、行業應用研究所、商業模式實驗室和技術轉化部,以及在北京、南京、成都等多個城市設立的分院和實驗室。

京東想對標亞馬遜,從一個電商平臺轉型為以科技驅動的技術公司。
京東智能城市研究院就是京東野心的一個體現,這個研究院把京東所有的電商、物流、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的優勢綜合加在一塊兒的,加上城市計算的研發能力一起落地。
而早在2016年,字節跳動(今日頭條母公司)人工智能實驗室就已經成立,其主要研究重點是開發為字節跳動內容平臺服務的創新技術。主要研究領域有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等。
目前的落地應用有:為字節跳動所有產品提供翻譯服務的Byte Translator、涉獵體育、金融、時事的新聞寫作AI 寫稿機器人 Xiaomingbot等。
滴滴出行研究院同樣于2016年成立,人工智能科學家何曉飛教授任滴滴研究院首屆院長,負責滴滴研究院和大數據團隊建設,向CTO張博匯報。
滴滴研究院的研究方向包括: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數據挖掘、最優化理論、分布式計算等。
目前,滴滴出行研究院共有四篇論文入選 KDD 2018,涵蓋 ETA 預測 ( Estimated Time of Arrival, 預估到達時間) 、智能派單、大規模車流管理等多個研究領域。
三、“不甘寂寞”的華為、OPPO和Vivo
除了各大互聯網巨頭,國內手機廠商也不甘寂寞。華為當然也有著自己的研究院,2011年,華為整合成立了2012 實驗室,2012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有新一代通信、云計算、音頻視頻分析、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
作為華為創新、 研究和平臺開發的主體,2012實驗室下設中央研究院、中央軟件院、中央硬件院、海思半導體等二級部門,也包括了分布在各地研發中心的2012下屬實驗室。除此之外,華為還在美、英、德、法、俄等國家設立了共16個研究所。
目前“2012實驗室”旗下有很多以世界知名科學家或數學家命名的神秘實驗室,包括香農實驗室,高斯實驗室、謝爾德實驗室、高斯實驗室、歐拉實驗室、圖靈實驗室等。

這其中,香農實驗室主要為公司ICT產業智能化發展趨勢儲備認知相關關鍵技術、算法,并為相關產品提供智能服務和智能特性,在信息存儲、分布式計算、軟件定義等方向緊跟業界前沿研究。
而在云計算領域,華為則提供面向行業業務云化的系列化解決方案, 包括FusionSphere虛擬化解決方案、FusionAccess桌面云解決方案、FusionCloud私有云解決方案等。
至于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領域,華為發布EI企業智能平臺,并推出基于大數據、數據庫、人工智能技術的分布式服務。
更不用說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芯片部分,華為最近一直在研究芯片,麒麟系列芯片經歷了多次迭代更新,已經較為成熟。今年9月,華為發布麒麟980,這是目前華為麒麟系列芯片的頂峰制作。
麒麟980是全球首款采用7nm制程工藝的手機芯片,集成了69億晶體管(麒麟970為55億),性能相比麒麟970提升75%,功耗下降58%,芯片面積只有不到100平方毫米。

而在最重要的AI部分,麒麟980首次集成了雙核NPU,使用了更高精度的深度網絡,每分鐘可識別4500張圖像,具備更高的實時性,支持人臉識別、物體識別、物體檢測等AI場景。
目前,華為研發人員約8萬名,占公司總人數的45%,在全球有14個研究所,36個創新中心。
據了解,華為在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人民幣3940億元,并且,華為表示未來十年將以每年超過100億美元的規模持續加大在技術創新上的投入。
今年4月,OPPO宣布成立OPPO研究院,總部設立于深圳,下設北京研究所、上海研究所、深圳研究所、東莞研究所、日本(橫濱)研究所和美國(硅谷)研究所,在軟件、硬件及標準三大領域展開研究工作。
OPPO也與斯坦福大學AI人工智能實驗室建立OPPO-斯坦福大學聯合實驗室,這一實驗室將會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前端技術以及應用。
OPPO研究院院長劉暢表示:“研究院將聚焦在軟件、硬件和標準三個領域,圍繞5G、人工智能、影像處理和新材料新工藝等研究方向開展前端研究。”
OPPO將面向全球引入具有技術前瞻視野和學術背景的實踐型人才,同時與社會科研機構以及全球高校保持緊密的溝通合作。
隨后,今年7月,vivo向外界公布成立人工智能全球研究院,首任院長vivo副總裁周圍就曾表示,人工智能是手機行業未來10年的方向,對此vivo也將人工智能列入公司未來的戰略發展重點。
目前 vivo 人工智能研究院設立了 5 個分部,涵蓋知識圖譜、自然語言以及機器視覺等領域。
vivo圍繞人工智能的研發團隊迅速擴張,并已在深圳、北京、杭州、南京以及美國的圣地亞哥5個城市,投資設立AI全球研究院,周圍出任vivo AI全球研究院院長,并面向全球聘請首席科學家。
在vivo推出的X21以及vivo NEX兩款主力機型上,已經推出了集成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的應用,包括人工智能助手Jovi,以及集成了AI技術的拍照和游戲等功能。

結語
從研究領域來看,國內研究院主要聚焦在大數據挖掘與處理、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和通用人工智能四大領域,但是,各自又有不同的側重點。
阿里達摩院主要側重于芯片、量子計算這樣高端前沿的研究;騰訊研究院主要側重于技術落地,同時更加關注基礎科學;百度主要在打造智慧城市上發力。
相較于BAT,京東成立研究院的時間較短,目前主要目標是依托數據打造出了一套能夠讓多方共同服務于智能城市建設的城市操作系統。
字節跳動和滴滴主要以主營業務為核心展開研究,而手機廠商華為目前的研究重點是智能芯片,OPPO和Vivo更側重于人工智能在手機上的應用。
相比國外,盡管國內的研究院起步較晚,略顯“青澀”,但是,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國內巨頭公司越來越重視科技的發展,科研人才的培養。
現在,我國在量子計算、智能芯片等前沿研究領域已經處于世界前列,越來越多的論文發表在世界級雜志期刊上,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越來越重,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和人才投身于前沿科技的研究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