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世界沒有彎道
北京的自行車騎行勝地解字石Downhill(下坡)中,有一個帶山體盲區的高速S彎。進入第一個左手彎前,有條近百米的直道,它能把車手以60km/h以上的速度送入彎角。如果在過彎前的盲區剎車,你會失去速度。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10/392980.htm
車手必須控制內心的恐懼和捏下剎車的沖動。只要開始入彎,你就能看見出口,并隨即進入下一個右手彎。剎車點在這里,減速后完成S彎動作,就可以切入相連的下一個左手發卡彎。
在過去3年的168次下坡中,我在這個彎心的最高速是63km/h。那是2016年的夏天,我拿到了至今的下坡記錄7分50秒。
這個成績在Strava(一款流行的運動記錄軟件)上收錄的937名車手數據中,排名第43位。
對于任何競速項目愛好者而言,這種彎道所能帶來的快感,在任何時候都是一種刻骨銘心。所以當10月12日華為公司副總裁、云BU總裁鄭葉來在答全球媒體問時說,自己在華為最不喜歡“彎道超車”這個詞時,臺下的我疑惑了。
鄭葉來不看賽車嗎?我抬頭望向會場挑高的天花板,它就在我的記憶中。
MotoGP的車迷永遠記得2009年6月15日的加泰隆尼亞站。在解說員“媽媽咪呀”的瘋狂吼叫聲中,30歲的意大利世界冠軍瓦倫蒂諾·羅西在最后1圈的最后1個彎道——13號彎,奇跡般地超越了隊友兼宿敵豪爾赫·洛倫佐,拿下單站。
這一戰,讓羅西徹底翻盤,并支持他在此后提前1站贏得了MotoGP組世界冠軍,成為九冠王。

華為公司副總裁、云BU總裁 鄭葉來
“我的下屬從來不敢跟我提‘彎道超車’。”坐在臺上接受采訪的鄭葉來言語間多少有著一絲霸氣——像是華為云的低語。
媒體見面會結束了,現場的笑聲開始消散。也是在這時,我才漸漸開始意識到,談論“彎道超車”本是一種極度危險的文字游戲。
2009年,羅西舉起的是他迄今為止最后一座總冠軍獎杯——按照中國人的語言習慣,它就像一個隱喻,突然出現在眼前。
跨界的比喻往往生動而有趣,但對于體量級的全球性科技企業而言,它不啻于一種毒藥。
彎道超車,只應該發生在賽車場上。如果一家全球性科技企業開始信奉它,那將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那是舍棄了對技術進步的敬畏之心后的投機取巧。
將“彎道超車”視作企業的能力與機會,不僅會傷害到企業的科研文化,最終也會讓企業偏離“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文化。如果讓它成為企業工具箱中的一件工具——那將意味著對客戶文化的顛覆——員工的眼中最終將只剩下對手與市場的當下,而不見客戶。那會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蝴蝶效應。
媒體和華為人一樣會記得那著名的“華為四大戰略第一條”:為客戶服務是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戶需求是華為發展的原動力。
在離開媒體區時,我開始選擇相信鄭葉來之后說的那句話,“我們從來沒有想到彎道超車,而是腳踏實地堅毅前行”。
他是在被問到華為云是否會借AI,彎道超越競爭對手時即興說這番話的。媒體提出這個問題毫不奇怪。HUAWEI CONNECT 2018在上海世博園喧囂了三天,華為就圍繞AI講了三天——一個和云一樣,正在改變一個時代的科技領域。

“任正非在1997年訪問貝爾實驗室時,曾經飽含熱淚地說:‘10多年前我聽說貝爾實驗室一天發明一項專利,現在每天平均三項,實在太了不起了!我對貝爾實驗室的感情勝過愛情……’”
這段話被記錄在了《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那本書里,以佐證華為對科研的態度與情結。在三天的大會中,這本書和多本中外文書籍一起,被堆放在十余間媒體會議室的走道正中,向數百名中外媒體記者免費發放。
在這本書中記錄著,2001年,華為領導層在備戰3G,冀望“彎道超車”時發生的故事——鄭葉來的判斷并非先驗式的——那些歷史中不大不小的經驗教訓,已經成了華為的財富。
第二天的主會場演講中,華為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的演講主題是“創見智能未來”。
我非常喜歡這個題目,不只因為它與《IT創事記》的Slogan“創見科技未來”相近;更因為它同樣從華為的經驗財富出發,是一個有著文化承襲的題目。它的語言邏輯中習慣性地隱含著客戶指向——面向未來的科技,就是擁抱當下的客戶——那是華為發展的“原動力”。
“很重要的是從客戶視角看兩點。”HC 2018第一天,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發布華為AI戰略后的媒體會中說,客戶身處不同行業,有不同環境下的不同應用,因此華為從第一天起就一定要考慮全場景;同時,考慮到AI發展處于早期階段,全棧協同優化將能為客戶帶來更多的價值。

華為輪值董事長 徐直軍
華為提出的全場景,是指包括公有云、私有云、各種邊緣計算、物聯網行業終端以及消費類終端等部署環境的場景對象;
所涉全堆棧方案,則是從技術功能視角出發,包括了芯片、芯片使能、訓練和推理框架,以及應用使能在內的全堆棧方案。
“這是我們為客戶創造價值所作出的選擇。”他說,出于同樣的原因,華為的全棧方案是一個基于開放架構的方案,客戶將有權利選擇其中任何一層或多層。
其中的AI芯片昇騰自然是華為“堅毅前行”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只存在于“直道”上。
“我們已經有多年芯片設計經驗。”華為首席戰略架構師黨文栓說,雖然人工智能芯片有這么多要求,但坦率講,目前神經網絡芯片在工程領域所面臨的挑戰,也是多年來華為一直在解決的。“這個時候推出芯片,其實是很自然的行為。”
現場觀眾都會記得華為發布兩款昇騰AI芯片時,萬人會場中響起的那片掌聲。相信其中有一些,是在致敬1997年貝爾實驗室中的那滴熱淚。
同樣位于“直道”之上的,還有芯片向上直到應用服務。在黨文栓眼中,大數據服務、物聯網服務、數據庫服務……的發展都是這樣一個自然的過程,是既有業務的自然延伸。
這些在“直道”上能力的“自然延伸”,包括了當下華為全棧全場景的AI解決方案。它是華為新發布AI發展戰略中的一環。它意味著華為有能力為AI應用開發者提供強大的算力和應用開發平臺;同時也有能力提供人們“用得起、用得好、用的放心的AI”——這是華為所談論“普惠AI”的意義。
基于對人工智能技術、人才和產業的重要變革方向所做的判斷,華為制定了包括5個方面的AI發展戰略。
除打造全棧方案外,它還包括了投資基礎研究、投資開放生態和人才培養、解決方案增強——即將AI思維和技術引入現有產品與服務、以及內部效率提升等。
戰略的設定,同樣明確地指向了客戶。
面向電信運營商,華為將通過SoftCOM AI促進運維效率提升;面向消費者,通過HiAI,華為將讓終端從智能走向智慧;面向企業和政府,華為云EI將為所有組織提供充裕經濟的算力并使能其用好AI。
與此同時,AI在面向華為內部時仍擔負有使命。徐直軍說,AI首先將幫助華為持續探索內部管理優化和效率的提升。
他表示,華為會面向全社會開放提供AI加速卡和AI服務器、一體機等產品。這些產品將在2019年2月份陸續正式向外提供。
在此前今年4月,華為發布了面向智能終端的人工智能引擎HiAI,更早之前的2017年9月,華為發布了面向企業、政府的人工智能服務平臺華為云EI。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