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智能計算 > 業界動態 > 人工智能和人類必是對立面?

        人工智能和人類必是對立面?

        —— 也來談談人工智能的罪與罰
        作者: 時間:2018-09-04 來源:品途商業評論 收藏
        編者按:隨著人工智能的設計變得更加復雜,電腦處理器變得更快,它們的技能也會得到提升。出現意外的風險也在增加,我們的責任也更重。

          1.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9/391509.htm

          (A.I.)自創語言了?對,你沒聽錯!就在最近,臉書(Facebook)的研究所在對兩個聊天機器人進行對話策略迭代升級時,發現它們竟自行發展出了人類無法理解的獨特語言。

          研究員注意到,系統中的聊天機器人開始用自創語言對話,全然無視程序員下達的指令。臉書公司還公布了聊天機器人鮑勃和愛麗絲的對話節選。

          鮑勃說:“我能能我我所有事其他。”(直譯)

          愛麗絲說:“球(復數)有零對我對我對我對我對我對我對我對我對。”(直譯)

          報道稱,研究人員起初對機器人用自創語言聊天一事感到困惑,但之后他們發現,機器人其實是在用一種更復雜的方式來處理任務。臉書的研究人員杜魯夫·巴特拉認為,就像有時人們會“抄近道”用行話對話、以便快速解決問題一樣,人工智能機器人也會自創語言,做類似的事。

          目前,臉書的研究所已停止了這一項目的研究,原因是“擔心可能會對這些A.I.失去控制”。消息一經發布,迅速在網絡和媒體上引起廣泛的關注和傳播,不少人驚呼:機器創造了自己的語言,人類都無法理解,細思極恐。但是也有人認為,這不就是一堆亂碼嗎?

          關于人工智能,有人歡喜有人憂

          其實有關人工智能的討論,自AlphaGo完勝人類圍棋頂尖高手后,就從未停歇。就在上周,硅谷兩大科技巨頭——臉書公司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和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還因人工智能“開撕”。扎克伯格在一次直播中表示,馬斯克此前提出的“A.I.威脅論”看法太消極,對方根本沒理解什么是A.I.。兩天以后,馬斯克在推特上回復網友“跟小扎談過了,我認為他對人工智能未來的了解太有限”。而上述兩位巨頭的A.I.舌戰,不過是人工智能熱潮下的縮影罷了。

          最近幾年,當代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每次公開露面,幾乎都會表達“人工智能可能導致人類毀滅”的隱憂。與他持類似立場的除了馬斯克,還有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茨等人。

          而對人工智能持樂觀態度的科技前鋒同樣為數眾多。其代表人物有未來學家、美國奇點大學校長雷·庫茲韋爾,他一直醉心于讓機器人擁有自主意識的前沿研究,相信人類會利用好科技這把“雙刃劍”,為自身造福。

          清華大學教授王繼龍則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大致將經歷三個階段,當下仍只是人工智能輔助階段,相關技術的應用和普及程度非常低,簡單升級的空間仍很大。

          人工智能洶涌而至“吃瓜群眾”有話說

          而面對洶涌而至的人工智能,“吃瓜群眾”們也有自己的思考,不少人更關心這些智能機器人們對自己生活的影響。

          網友Tim Holme擔心,人工智能危險的理由不在于它將來會怎樣,而在于問題已經存在,必須面對。

          網友rufoguerreschi稱:人類不應該擔心人工智能的危害,反而應該留意、思考和開發。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做好這些才能管控好人工智能的安全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美國《福布斯》雜志曾發文指出,計算系統在消化、處理海量數據和提取有用模式、信息方面比人類要快得多,在加速便利和改善提升我們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方面,人工智能具有難以估量的潛力。

          另外,很多人擔心人工智能滲透進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后,將取代人類,導致大面積失業現象的發生。

          網友Tom Flaherty表態:我是人工智能的倡導者,人工智能將創造就業機會,并且讓智能機器和人類一樣聰明。

          美國科技網站Venture Beat上的知名專欄作家Blair Frank說,“不要因為人工智能的可能性而忽略人類現在嚴峻的失業問題,人類自己的問題不要怪人工智能。”

          當然,不管人們持有何種觀點,都必將融入紛至沓來的技術浪潮。回顧人類歷史,會發現從古至今,人類文明始終致力于發明和創新,人類永遠不會停止探索的腳步。

          工具和技術可以讓人類受益,也可能造成惡劣后果。大水宜疏不宜堵。既然人類與機器注定相伴同行,那么,合理使用技術,始終使其為人類服務,就不僅是科技工作者的內在責任,也是人類作為一個整體不可推卸的義務。

          2.人工智能VS人類文明,多遠才算安全?

          人類的足跡從史前文明的叢林中延伸至今,我們自豪地認為,進化所得的智慧任誰也不能取代,所以未來文明也將依然由我們自己親手書寫。然而,AI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自從1956年麥卡賽等一批年輕科學家們正式提出人工智能學科以來,人們既為六十多年來AI技術的長足發展而欣喜,又為拿捏AI與人類之間的距離而煩惱。

          面對AI的興起,我們該怎么做?

          機器人做任何事都會比我們做得更好

          據美國“國家公共無線電臺”官方網站7月17日報道,特斯拉公司兼太空探索技術公司CEO,埃隆·馬斯克,在美國全國州長協會會議的第三日,回答內華達州共和黨領導人提問時,警告執政者“人工智能AI已經對人類文明構成了重大威脅,急需管理控制”。

          與此相似的論斷被統稱為“人工智能威脅論”,顯然,馬斯克并非首次提出該論斷的知名人士。二十世紀末,對無線技術和數碼科技熱愛到無法自拔的青年們必然熟悉一本名為《連線》的雜志,它堅持一個前無古人的信念:數字文化是一場革命!而《連線》之父,凱文·凱利就曾指出,“人工智能會是下一個20年中顛覆人類社會的技術,它的力量將堪比電與互聯網。”

          2014年“杰克船長”約翰尼·德普主演的科幻影片《超驗駭客》上映之后,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就為《獨立》雜志撰文,稱“人工智能或許不但是人類歷史上的最大事件,而且還有可能是最后的事件”。今年4月末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霍金通過視頻發表演講,再次表示“人工智能的全方位發展,可能招致人類的滅亡”。此后,5月舉辦的烏鎮圍棋峰會上,“阿法狗”憑借深度學習技術以3比0戰勝柯潔,某種程度上證明了AI存在著未知潛能。

          而在7月的美國州長協會會議上,馬斯克首先談到了能源問題,介紹了電動汽車公司和太空旅行項目的進展。當有人問及“在未來,機器人是否會取代每個人的工作”時,馬斯克一改玩笑語氣,嚴肅地回答道,“是的,機器人做任何事都會比我們做得更好”。

          AI需要小心謹慎地預先警戒

          然而令人擔憂的不僅是就業市場,馬斯克指出,人工智能AI是人類文明存在的根本風險,但人們尚未理解這一事實。基于擁有的企業,他可以接觸到世界頂尖的人工智能技術,而他所看到的一切都在警示,AI是“最可怕的問題”。

          “人們應當真正關心AI的存在,因為在未知的黑暗處,AI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比想象中更大,這將在未來的某一天打擊人類。但是,直到人們親眼看到機器人在大街上殺人,他們才會知道自己無法應對AI,因為這行為看上去太容易!”

          對此,人類能做些什么呢?

          馬斯克在會議上稱,“AI需要小心謹慎地預先警戒,以及政府主動的干預措施”,否則,當人類對AI監控“反應過度”時,一切已經太遲了。近兩三年來,人類社會的安防意識已增強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部分國家的公共場合都安裝有攝像頭,計算機系統能夠將一切監控錄像或圖片上傳到云端。由于數據龐大到難以想象,分類、檢索和整合信息的工作只能交由人工智能AI完成。現如今,AI不僅可以在大數據的基礎上完成尋人任務,甚至還能與不同類型的傳感器合作,造就整座建筑的“神經系統”,讓無生命的事物變得近似“能夠呼吸”。

          然而,如果認為AI帶來的只有美好圖景,那又大錯特錯。以攝像頭為例,正是由于AI監控,許多不為人知的事件輕而易舉就被展現在人們面前,無論是國際會議現場,還是案發事件現場,甚至出于不正當目的留下的犯罪痕跡都被毫無例外地暴露在世人面前。作為一種技術,AI并不具備人類心靈中的“道德感”,因此被無限制使用時,很容易扯下人類身上最后一塊“遮羞布”。

          也許彼時,我們就是另一個“自然”

          會議中,馬斯克顯然并不試圖讓這番“人工智能威脅論”顯得太過激進,也并沒有像普通大眾那樣,抱怨AI監管“令人厭煩”,而是嚴肅地指出“讓AI無拘無束發展的風險太高”。

          與馬克·扎克伯格所持的人工智能“和諧論”不同,多年以來,馬斯克始終在持續拉響AI警鐘。2014年,他將人工智能開發人員比作“自認為能控制所召喚惡魔”的人類。2015年,他簽署了一份關于AI軍備競賽的預警信。為了防止AI被一家公司控制,他甚至投資了一個旨在促進AI開源的項目。

          然而,硅谷的一些領袖并不贊成他的想法,包括谷歌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在內,都將AI描述為一種人類可借力的好工具。外媒評論指出,馬斯克的言論頂多是一種營銷戰略,“他對品牌宣傳的興趣比拯救世界大得多”。部分參會政客仍在懷疑發展中的AI是否具備管理能力,但馬斯克建議,美國政府第一步應“洞察”當前研究的實際情況,“一旦意識到了現狀,人們就會明白恐懼的含義”。

          拋開態度不一的言論,縱觀現實,大自然耗費百億年孕育出智慧生命,在輝煌顯世了數千年后,模仿自然的手筆,人類只需短短數十年便能造出與自身不相上下的人工智能AI,堪稱奇跡。也許,自誕生之日起,人類存在于世間的唯一籌碼便是智慧。唯有用全部的智慧與機械交換,科學家理想中的AI才會成為現實。

          倘若我們依然對控制權存有疑惑,想要獲得文明的安全感,那不妨捫心自問:自然成功“控制”了人類嗎?當然沒有!因為在人類文明中,自然是背景、是環境、是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料的來源,是本質不同的存在。那么,在人工智能的問題上是否同理,人類對未來可能產生的“覺醒AI”能夠“完全控制”嗎?

          也許彼時,AI眼中,我們就是另一個“自然”!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關鍵詞: 人工智能 芯片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鸭山市| 玉溪市| 嘉禾县| 运城市| 梨树县| 隆德县| 永春县| 大足县| 水富县| 泰宁县| 凌海市| 上高县| 乐平市| 古丈县| 双牌县| 济南市| 句容市| 盘锦市| 武功县| 岐山县| 淮滨县| 泉州市| 涞源县| 福泉市| 罗田县| 龙江县| 鲜城| 林州市| 乌拉特后旗| 开鲁县| 白山市| 岑巩县| 涿鹿县| 铁岭县| 神农架林区| 容城县| 景东| 海兴县| 汾阳市| 黑河市| 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