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中國將在AI領域與美國齊頭并進?
AI的運行邏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8/390975.htm不過在這兩個變量里,多數人可以試著理解中國,但對于何為人工智能,則多少有些一知半解。
那今天我們不妨“飲水思源”,就以《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的發布者領英為樣本,剖析下人工智能在職業社交上的可能性——事實上,除了通過大數據洞悉全球AI人才走勢,領英自己,就是全球最有資格談論人工智能的公司之一。
從2006年部署AI開始,AI已成領英的核心產品策略和文化。不同于一些公司將AI視作“佐料”,添置在對特定經驗的優化過程中,領英將AI滲透進整個平臺的毛細血管——幾乎沒有哪個功能沒有被AI加持,用領英人工智能團隊負責人Deepak Agarwal的話說,AI之于領英,就如氧氣一般重要。目前他正帶領數百人的團隊,持續不斷地通過人工智能,推動領英整個社交體系的變革。
而這種推動的原始動力,無疑是源于數據。眾所周知,在深度學習框架下的AI競爭中,數據本身即是最堅實的護城河,而領英正是一個龐大數據池,上面盤踞著數億用戶真實的職業檔案,每份檔案背后又涵蓋教育信息,職業背景,關系網絡和最新動態等豐富的細分數據;此外,這里還擁有千萬級別的公司主頁和有效職位信息,在算法的不斷驅動下,這些動態更新的數據,會迸發出巨大價值。
譬如,它可以顛覆傳統時代,復雜且充滿不確定性的招聘流程,領英可以根據檔案,工作經歷,教育背景,技能,社會活動等不同數據的交叉比對,完成精準匹配:當你更新領英檔案,系統會自動推薦所有你可能感興趣的職位——數據顯示,利用AI提升“可能感興趣的工作”這一功能的個性化程度,使得用戶工作申請數量提升了30%。
而切換到招聘視角,當企業發布一個職位后,通過智能匹配,HR收到的站內推薦,都是基于人工智能自動產生,這讓他們收到的站內信回復比率提高了45%。
更重要的是,遵循著網絡經濟的收益遞增原理,以數據為血液的人工智能產品,會卷入“越多人使用它就越聰明,越聰明就有更多人使用”的循環,領英亦如此,其機器算法已實現“自我學習”和“自我進化”,就像Deepak Agarwal所言:“機器算法會根據人才推薦的反饋結果進行追蹤,收集所有反饋結果并進行匯總分析,也會不斷進行算法的校正與完善,最后會形成一個整體的算法系統,因此機器算法不僅僅根據招聘關鍵詞進行推薦,還是需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到智能化的推薦。”
當然,在求職和招聘體系之外,AI也在領英無所不在,隨便舉幾個例子:比如,基于“您可能知道的人”功能,領英可以推薦用戶與相關適合的人建立聯系,這正是受益于機器的智慧。
再比如,利用人工智能給用戶推送與其相關,且對其有用的內容,讓每個用戶主頁上的內容得以實現千人千面,這也使領英上文章推送的數量增加了10%-20%。
當然,在領英這個資源池,AI的福祉也同樣惠及B端市場——譬如領英營銷解決方案,就是由AI充分加持:它可通過人工智能將廣告投放給最相關的用戶,通過分析用戶的喜好,點擊和訪問活動等屬性找到適合的人群,提高銷售的投資回報率;還可通過人工智能為銷售人員擴大目標受眾數量,找到更多擁有類似背景的目標對象。2016年,領英營銷解決方案正式落地中國,這種真實性和精確性,受到廣告主的一致認可。
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既有產品上大做文章,為了更好地將AI深入領英骨髓,推動整個社交體系的持續進化,領英還建立了人工智能學院,以便更高效地讓員工(尤其是工程和產品相關的員工)具備相關知識,學院針對不同工作角色和業務需求設置了不同課程,正如領英科學與工程負責人Craig Martell所言:“我們的目標是在領英范圍內推廣人工智能,這將使我們的所有員工與人工智能專家擁有共同的語言,有利于促進進一步合作,并使我們繼續為會員提供更多價值。”
結語
嗯,用AI創造更多價值,是這個時代技術帶來人類的最大變量。
要知道,人類社會發展的底層驅動力永遠都是技術——以及更重要的,讓“技術擴散”的商業化過程。令人欣喜的是,不同于過去數十年其他幾次由學術研究主導的AI浪潮(最終偃旗息鼓),無論從宏觀上的《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還是微觀上領英這家公司對AI的駕輕就熟,都不難發現,這輪AI熱潮是以滿足用戶需求,解決社會問題的商業行為主導,它正在全速奔進,成為接棒互聯網的下一代基礎設施。
而我相信,這個過程,要比大多數人想象中的更為迅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