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對“互聯網+醫療”的詮釋與思考
幾天前,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圍繞轉型升級任務迫切、融合創新特點明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領域,提出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益民服務、人工智能等11項具體行動,并提出推進“互聯網+”的七方面保障措施。這使得縈繞在業界的有關如何在醫療行業中發展“互聯網+”的很多疑問,有了一些明確答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8/387551.htm“對于互聯網,你不選擇它,就難有變革”,“不要懷疑,而要擁抱互聯網”,“互聯網不能解決醫療面臨的全部問題”——政府官員、學界專家、醫院院長、業界精英等在不久前舉辦的2015大連軟交會健康醫療行業分論壇上,針對“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問題進行了多角度分析和展望。
四大需求驅動“互聯網+醫療”
“互聯網+醫療”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概念?這個問題在業界有多種闡釋。在國家衛生計生委統計信息中心孟群主任看來,“互聯網+醫療”是以互聯網為載體,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以下簡稱“云大物”)、移動通訊技術等為支撐,與傳統醫療健康服務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新型醫療健康服務業態的總稱。
“‘互聯網+醫療’中的‘醫療’是廣義的,不僅包括完整的醫療服務,也涉及公共衛生、孕產婦保健、慢病管理、災難處置等方面。”孟群進一步解釋說,當今“互聯網+醫療”之所以這么熱,主要是基于醫療健康服務需求,促進醫療健康產業發展及“互聯網+”相關政策,以“云大物”為代表,包括3D打印、機器人、基因檢測等新技術的應用,以及資本涌入四方面因素的驅動。不同方面對“互聯網+醫療”有不同的選擇和訴求。其中,患者的需求是方便、及時就醫,降低費用,看好病,自我健康管理,個性化醫療,這些需求對“互聯網+醫療”形成了強大的推動力;而醫生的需求是積累經驗、實現價值、精準醫療、個性化醫療、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緩解醫患矛盾等;政府部門的訴求主要是推進行業監管和促進產業發展。
互聯網將重塑“醫療生態圈”
在醫療衛生領域,互聯網到底如何“+”?《意見》提出“推廣在線醫療衛生新模式。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醫療衛生服務,支持第三方機構構建醫學影像、健康檔案、檢驗報告、電子病歷等醫療信息共享服務平臺,逐步建立跨醫院的醫療數據共享交換標準體系”等具體目標。
孟群表示,傳統醫療服務模式是入院、掛號、診斷、檢查、檢驗、取報告、交費、取樣、出院、結算,很不方便,一些醫患矛盾就產生在這中間,而醫療與康復在醫院、家庭之間存在鴻溝,沒有實現連續性服務。“互聯網+醫療”將重塑醫療健康生態圈,傳統醫療服務模式將通過互聯網深度融合創新甚至變革。另外,“互聯網+醫療”將在以個人為中心的一站式健康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將來患者、居民可以通過互聯網、APP軟件、可穿戴設備進行生命體征自我監測與管理,通過互聯網咨詢,醫生在網上告訴你需要到基層醫院還是大醫院看病,大醫院建有區域影像、檢驗中心來支撐服務,同時醫藥電商也會加入‘互聯網+醫療’行列。在這樣一個醫療健康生態圈里,分級診療得以實現,患者就診看病會更加方便,費用也會有所降低。”他說。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郭啟勇院長指出,在“互聯網+”中,互聯網是一個平臺和工具,醫療行業通過它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速創新、改善患者的就醫感受和滿意度、釋放優質醫療資源。例如,患者可以通過身份證、居民卡,甚至APP軟件掛號、預約就診時間、查詢價格、繳費,這樣可以省出很多環節和非醫療時間。另外,醫院的醫療設備管理、工作量統計、用藥合理性分析、患者行為分析等大數據應用都需要通過互聯網平臺連接和實現——這些都是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可以為醫院管理做的事情。
釋放醫療產業發展“動能”
“歡迎互聯網進入醫療行業。我想互聯網可能會使醫生的工作更加便利。”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西京消化病醫院院長樊代明說,現在醫院僅西藥就有數千種,這使醫生面臨很多問題,而互聯網可用于指導臨床合理用藥,這對于企業而言也有巨大的市場開發價值——因為無論是醫生、患者還是疾病病種,都將越來越多,相關企業可以研發后臺系統來指導用藥策略、統計人群用藥模式和副作用,然后通過大數據分析,將結果用于指導未來合理用藥的改革,這將形成一個巨大的、可持續發展的產業。
在東軟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劉積仁博士看來,全球醫療健康服務領域正趨向“泛醫療化”,表現出從醫院、社區到家庭健康管理的去中心化,從急性傳染病向慢性非傳染病管理的重心轉移,從醫院、醫生管理到更多自我管理的協同醫療模式,以及醫生服務的標準化、流程化,醫療的個性化、精準化等特征。
“我們已經看到互聯網在心率、血糖、睡眠監測等可穿戴設備,以及改善醫療公平性等方面所產生的影響。實際上,在通過計算、遠程、協同技術得到一些精準的數據后,越來越多的個人診斷是可以在基層完成的。”劉積仁認為。
“互聯網+醫療”困惑仍多
現在很多人認為互聯網將“顛覆”傳統的醫療模式。對于這個說法,與會專家學者均表示不贊同。孟群指出,“互聯網+醫療”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一面是熱火朝天,另一面存在很多困惑。例如,‘互聯網+醫療’的內涵和外延的邊界到底是什么,在‘互聯網+醫療’中如何發揮智能移動終端的作用,可穿戴設備尚缺乏相應的監管法律法規,其質量到底怎么樣、結果準不準、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如何,如何發揮云醫院的優勢和作用,如何調動醫院和醫師的積極性,如何促進居民、患者利用、‘互聯網+’,這些問題都有待明確”。
劉積仁也認為,互聯網不可能顛覆醫療,就像互聯網不可能顛覆按摩師、廚師等職業一樣,醫療必須有人工服務,互聯網無法解決醫療面臨的全部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