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的決絕:抱緊云與 AI 的未來
兩個月前,微軟宣布取消Windows 和設備部門——曾經為微軟貢獻四分之一營收的標志性產品團隊,取而代之的是,分設成體驗與設備和云計算與人工智能兩個事業部。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6/381060.htm郭昱廷作為這次改組挪騰中的一員,前不久剛從沈向洋領頭的微軟人工智能與研究事業部調往云計算與人工智能部,擔任全球高級副總裁。采訪中,郭昱廷多次強調,這樣的調整是為展現微軟擁抱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的決心,并非放棄 Windows。
這里提到的微軟的決心究竟意味著什么?
對于覆蓋了全球十余萬名員工的龐大組織而言,微軟一直保持著每三年一次的組織更迭節奏,而近三年,自納德拉上任后,所有的努力都在為向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的核心靠攏。
2016 年 9 月,微軟將技術與研發部門和人工智能 (AI) 研究部門相合并,組建新的微軟人工智能與研究事業部(Microsoft AI and Research Group),由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技術與研發部門主管沈向洋領頭。
2017 年 7 月,微軟裁員 3000 名員工,削減其他部門開支,并加強微軟云計算部門(Azure)。今年,「云計算與人工智能」部門的設定意味更為明顯。微軟也變得更聚焦了。
而在一系列的組織與業務重組的背后,是微軟將近 20 年的頂尖研究院資源——自上世紀 90 年代創立之初將就人工智能定位核心研究方向,這些技術積淀和研究成果亟待產品化,當下的人工智能時代機遇將是最好的窗口。
從西雅圖到北京

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發表演講
繼月初的 Build 2018 大會召開 12 天后,微軟將Intelligent Cloud and Intelligent Edge的新愿景從西雅圖搬到了北京。
當天會場內聚集了 1000 名開發者,在線觀看者達 15 萬人次——這是微軟首次在國內舉辦的如此大規模的人工智能主題大會。
沈向洋攜一眾高管激情演講,包括微軟技術院士黃學東、微軟云計算與人工智能事業部全球高級副總裁郭昱廷、微軟 (亞洲) 互聯網工程院副院長李笛等,全面展示了微軟在智能云計算與智能邊緣計算領域的最新技術、資源服務以及合作部署。
盡管部分技術成果在 Build 大會已有所介紹,但面向中國市場,微軟還是帶來了值得期待的本土化的產品。交互式人工智能是微軟所倡導的方向之一,在 Azure 上順勢也成為了最為重要的智能應用,不僅包括微軟姐妹花小冰、小娜在語音交互以及情感溝通方面的進步,還包括諸多商務場景的升級,如 AI 會議系統的全武功演示、無人機搭載計算機視覺模塊勘測管線情況的應用。
在行業應用市場,智能客服需求最為旺盛。微軟大中華區副總裁兼市場營銷及運營總經理康容在接受極客公園采訪時談到,基本上所有的企業都對這個服務表示出興趣。比如在金融行業,客戶都提出了對于數字化客戶的需求。倒不是并不是要完全取代人,遇到棘手問題還是會由人工接管,目的在于更系統性地獲取客戶數據。
此外,康容提到,在微軟面向行業應用市場的一系列AI+云解決方案中,首當其沖的將是制造業、新零售以及金融行業、醫療。
很多工廠客戶在利用機器學習針對生產計劃進行預測,減少他們流水線的延誤,提升效率,康容介紹。
而對于中國如今大熱的新零售板塊,尤其是本著業務協同的考量阿里云正在發力的階段。康容表示,無論新舊,本質都是零售。我們的觀察是傳統行業向數字化轉型的動力都很足,不然活不下去了。所以這塊的業務我們十分重視。
康容還提到,在醫療領域對于數據在線化和結構化的苛求也異常強烈。目前微軟亞洲研究院已經和制藥企業輝瑞公司達成合作,推進疾病知識圖譜和診斷問答系統的建立。
透過沈向洋當天的演講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在微軟云計算的業務矩陣中,公有云、混合云、物聯網(Azure IoT Edge)、Azure Sphere被視為當下的四大核心。
公有云毋庸置疑一直是云計算業務的基礎,而兼具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混合云業務方案正逐步成為更具靈活性的市場趨勢。Azure IoT Edge 則是微軟今年面向端智能,即邊緣計算提出的重點業務模型。
今年,微軟宣布將開源 Azure IoT Edge 資源,讓開發者能夠對邊緣應用進行修改、調試,進行擴展、添加功能,部署到 Linux 和 Windows 等多種環境中,并讓開發者擁有對端設備更高的透明度和控制能力。
作為示范性合作案例之一,微軟宣布和大疆在無人機行業應用領域的合作與探索,包括農業、建筑行業、公共安全等場景,以及具體解決方案 FarmBeats 的推出。
此外,在 Azure IoT Edge 上,微軟與高通合作推出了定制化視覺服務,能夠讓無人機或其它工業裝備無需連接到云端就能做出快速響應。
Azure Sphere,則是微軟考慮到物聯網安全與聯網議題所提出的工業級物聯網解決方案,包括經過特殊設計的安全芯片、安全操作系統和云端安全。
尤其在芯片層,微軟開發了全新級別的微控單元(MCUs),性能是舊款 MCU 的五倍,采用特別為 IoT 而優化的 Linux 內核,并使用了基于云的安全服務。
這些設計將免費授權給合作的廠商,而首個采用這一解決方案的廠商為聯發科——第一個 Azure Sphere 芯片 MT3620 由聯發科公司開發,預計將于 2018 年第三季度公開發售。
沈向洋表示,目前,每年全球有 90 億片微控制器被安裝到各種機器中——從家用電器到工廠設備,但只有 1% 具有聯網功能,Azure Sphere 力圖打開這一市場。
在智能云計算的主題下,認知服務是微軟重點發力的業務板塊,同時也是微軟研究院和人工智能團隊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現。

微軟云計算與人工智能事業部全球資深副總裁郭昱廷介紹微軟認知服務
微軟認知服務在三年前的 Build 大會上正式推出,主要以 API 的形式為開發者提供 AI 能力,覆蓋語音、視覺、語言、機器翻譯、OCR 識別等 24 項服務,其中 17 項已經商用。如今,已經有 100 萬開發者使用了該項服務。
現場演示環節中,OCR 光學識別圖形文字、手寫文字,Captionbot.ai 的 AI 圖片識別后的自動文字描述功能,以及 Visual Studio Tool for AI(以下簡稱 VS for AI)的視覺模型定制化功能等,都讓現場開發者十分驚喜,掌聲不斷。
其中,VS for AI 的功能實現方式是,開發者只需要上傳一組圖片,然后導入標簽,隨后系統就會自動生成一個定制化的機器學習模型。這和谷歌云李飛飛團隊在今年初推出的 Cloud AutoML 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對此,郭昱廷接受采訪時表示,這套產品背后的邏輯是微軟云面向客戶的定制化服務思想,早在兩年前端的 Customer Service 中微軟就已經推出了 Pre-train 的服務。原因在于,很多客戶在具體的使用場景中需要匹配度更高的模型,但同時他們還不具備人工智能深層次的技術能力,所以微軟云順勢推出了定制化服務。
包括語音服務、視覺服務,微軟都是采用這個定制化的邏輯。郭昱廷說道。
在視覺領域外,微軟在其核心技術優勢——語音層面的技術積淀已經不用贅述。因為前不久谷歌在 I/O 大會中引用首個全雙工技術宣傳而不服的微軟,在這次大會中也拋出了底氣十足的開源計劃——在今年秋季,將向中國和日本的合作伙伴和開發者開放全雙工語音感官技術(Full Duplex)。
這其中包括語音喚醒、群聊識別(基本身份與聲紋)、控制器應答、多輪對話記憶等四層技術結構,開發者可將這種對話方式融入自己開發的應用中去。
2016 年 8 月,微軟(亞洲)互聯網工程院通過人類用戶主動發起的方式,與小冰進行了一場人機對話,如今微軟已讓小冰與人類用戶完成了累計超過 60 萬通電話交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