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圖闡釋聯想和華為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這兩天,一篇名為《聯想和華為的1994年》的稿子刷遍了社交媒體,聯想也于昨日發布了最新年報,凈虧損1.89億美元。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5/380552.htm作者在文中強調,聯想和華為在1994年之后徹底走向兩條不同的路。
這樣一篇文章,也引起了我們的好奇心。騰訊科技聯合數可視,通過梳理近十年的資料,為您還原聯想和華為之間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從最初的創業來看,華為和聯想還是有很多共同點。創始人的年齡,創業時間,都非常相近,不同的是華為選擇了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聯想則因為中科院的因素,在北京生根發芽。

30多年過去,任正非還在掌控著華為的大戰略,而柳傳志的重心漸漸從聯想集團轉向聯想控股,聯想集團的事情幾乎都交給楊元慶操作。

我們梳理了兩家公司近10年的財報,其實在2015年之前,從營收數據上看,兩家公司的差別并不大,但2015年聯想突然被甩開了差距;從利潤上看,聯想則一直被華為遠遠地落在身后。
(注:華為財年與自然年一致,聯想財年為當年第二季度至次年第一季度)

2013年-2014年,可以說是聯想的巔峰,PC銷量全球第一,智能手機出貨量也逼近一億大關,躋身全球前五。但就從2015年開始,或許是過于依賴運營商渠道,聯想手機業務開始“開倒車”。

其實,聯想在創辦初期的前十年,采取“技工貿”戰略,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也成為中國民族產業的一面旗幟。
隨著聯想由“技工貿”轉到“貿工技”發展戰略,開始了大規模的海外收購,而這也是外界吐槽聯想的一個重要“攻擊點”,因為聯想開始喪失了研發的屬性。

華為和聯想的研發投入差別,顯而易見。

反觀華為,憑借著多年的研發,已經開始收獲紅利,在四大電信設備商中,遙遙領先。

在手機領域,已經基本穩住世界第三的位置,緊追三星蘋果。

在國內,華為手機去年已經坐穩國內霸主的地位。

即使是和全球科技巨頭比,華為也并不遜色太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