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鈴:聯想,產業報國三十年
這個問題同樣拋給對聯想口誅筆伐的人們,我們該怎樣愛自己的祖國?我們該怎樣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護我們那些為國而戰的民族企業品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5/380168.htm聯想給中國帶來的榮譽是來之不易的。聯想的歷史,是中國民族計算機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中國到世界的一個縮影。
1、一無所有的“闖勁”

聯想于1984年誕生在中科院計算所一個分成里外間的20平米小平房里,當時是計算所的傳達室。條件雖然艱苦了點,但是柳傳志還是興奮地帶著11人的團隊用計算所撥給的20萬開始創業。但是當時的聯想并沒有太多的實際業務,創業維艱,想靠賣彩電維生的柳傳志卻被騙走14萬元。好在第二年靠著IBM的銷售代理維持了公司的生計。
到上世紀90年代,政府為了提高國民經濟的信息化程度,降低了進口門檻,將進口電腦關稅從200%減到20%,蘋果、IBM、惠普、康柏和戴爾等外資品牌大舉進入,國內電腦企業潰不成軍,長城0520就是在那時候煙消云散。而柳傳志率領聯想高管到電子工業部,表示要高舉民族工業大旗,把國產電腦做好。
這一場仗初出牛犢的聯想應對的是IBM、Compaq這樣的龐然大物。滿腔熱血的柳傳志帶著團隊埋著頭拼,現在的楊元慶等核心團隊成員那時才20幾歲。“我記得在1995年、1996年的時候,在外國人用486的時候,他賣給中國人的是386,當有聯想跟他們頂起來以后,他們才把最先進的產品拿到中國和我們競爭。”這是柳傳志的一次演講內容。
此后,聯想不僅擊退IBM、戴爾等外資企業,將中外品牌市場份額的格局由三七開變為七三開,而且聯想的硬扛將當時昂貴的PC拉至萬元以下,給中國PC的普及做了重大貢獻。
要知道移動互聯網的前身是互聯網,而互聯網的基礎是PC的廣泛應用。在拼搏中,也成就了聯想成為國內的標桿型企業,這樁榮譽是聯想苦苦掙來的,有多少人還記得當年的國際貿易局面,還記得當年的辛酸?
2、收購IBM PC事業部,踐行中國PC的全球夢
“做得好,一步登天;做不好,打入地獄”,2004年12月8日凌晨,整夜未眠的柳傳志說出這樣一句話。聯想的開掛之路正在于2004年頂住壓力收購了IBM PC事業部。當時鑒于自身利益以及激烈的國內競爭情況,而股東們也意識到中美文化的差異在企業管理方面也會帶來諸多問題,因此,當時提出收購IBM PC事業部的想法幾乎無一股東支持,以柳傳志為代表的聯想扛住了資金壓力和輿論壓力,最終以17.5億美元收購IBM的PC業務。以當時的經濟狀況和國際局面,中國企業成功收購美國的巨頭,這份榮譽在當時的企業環境里絕無僅有,整個IT業為之震驚。
而自從這次收購,中國PC民族事業開始揚眉吐氣。聯想也開始了中國PC的全球化布局,向中國以外的國家推出了聯想品牌個人電腦,發展中先后收購日本NEC、德國Medion公司、巴西CCE公司,擊敗惠普,全球PC市場銷量一度占據世界第一。
3、下一個歷史使命
“不能因為業務暫時不景氣,就可以任意被人誹謗,就可以在被別人肆意潑臟水的時候忍氣吞聲,甚至還覺得理所應當。就像如果自己的孩子因為最近成績下滑,就被人指著鼻子罵人格、道德有問題,你能接受嗎?肯定是絕對不允許。”熱血的聯想人公開回擊謠言。
錯失了移動互聯網的紅利,與BAT拉開了距離,聯想走下坡路了。很多人這樣認為。但事實上,聯想的發展狀況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糟糕,除了移動業務有所下滑外,聯想因其長期堅持的“誠信”、“高品質”以及“國際化”戰略,PC戰線仍然占據市場主導地位。
況且聯想移動業務也沒有人們說得那么差!根據Counterpoint的報告,2017年,聯想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為4970萬臺,市場份額占3.2% (該機構報告中,去年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為15.5億部),排在世界第八位,前七位分別是三星、蘋果、華為、OPPO、vivo、小米、LG。
而且在今年,聯想移動業務摩托羅拉+Lenovo雙品牌策略已經確立,今年發布的聯想Lenovo新機S5備受中國消費者歡迎,6月份還將要發新機。
同時,在集聚核心競爭力,扭轉局勢方面,聯想也在低調做準備,成立智能設備集團,充分利用從單一業務向多元業務轉型過程中一直在建設的共享平臺,加速技術融合(特別是計算技術和通信技術),讓各類設備變得更加智能和無縫協同。
而在國內,配合智能布局,聯想中國區也開始在智能物聯、智慧行業、智慧服務、智慧渠道四大賽道起跑,由新陽光、百應、天禧傳奇、惠商、聯想圖像、聯想長風等多支隊伍組成的聯想藍軍也正在揚帆起航。
聯想內部的價值導向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聯想的KPI包括兩部分:一是業績指標,另一個是文化導向。據了解,考核客戶滿意度的文化導向指標由2017年的10%上升到2018年的20%,不再單純追求數據,而是轉變為以客戶為中心,做出更好的產品。內在價值體系的變革,對于聯想未來的發展是有深遠影響。

5G時代,中國的“脊梁骨”折了哪根都不行
通過中國企業的團結努力,中國通信在經歷了1G空白、2G跟隨、3G突破、4G并行之后,終于在5G時代開始領跑。中國企業掌握著諸多5G通信的核心專利技術,在影響面最廣的智能領域、無人駕駛、區塊鏈領域甚至還略勝美國一籌。因此,美國迫切發動制裁也是在情理之中。
中興、華為、聯想等這些中國的“脊梁骨”,作為中國全球化品牌樣本,在5G時代的來臨,折了哪根都不行。所以,我們要保護好包括聯想、華為、中興等在內的民族品牌。
第一、開放合作價值遠大于沒有必要的“內部清算”。國內企業之間、中外企業之間以及國與國之間遠不是單純孤立地狀態,全球化的競爭態勢使得各利益必然存在著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又相互區別。就像3GPP會議上對于5G標準的制定,并非某一個國家、某一個利益集團就能左右,而是需要共識。因此,柳傳志、任正非呼吁的“中國企業應團結,不能被外人挑撥”尤其值得去踐行。
第二、國內的產業鏈上下游以及行業之間,需要加強技術溝通與交流。每個企業都不可能在整個產業鏈的上下游做到面面俱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是如此。像中興占據通訊領域優勢,卻有著“缺芯”之痛,恰好說明的是上下游產業鏈之間親密合作的重要性。而像聯想的優勢,除卻全球化的海量客戶基礎背景,在PC的超算領域也是別的企業難以匹敵,譬如2017年11月份,第50期TOP500中,中國HPC(超算)系統上榜數量達到202套,實現了對美國(143套)的大幅超越,聯想又為國家贏得超算一哥的榮譽。
第三、國家利益與企業利益平衡兼顧的問題。這首先還是得明確商業問題不能上綱上線的態度,對外開放更需要開放包容,而非作繭自縛。國家經濟成長是在本國企業與國外企業殊死博弈中得來的,這種博弈也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有時候需要妥協、有時候需要強硬,不能一概而論。
對于企業來說,以國家利益為基礎,最大化謀求企業利益,并堅持開放平等,才可能成為全球化品牌。就像聯想所說的,聯想首先是中國的,然后才是世界的。于華為、中興,乃至每一個謀求全球化發展的企業,也是一般的道理。想明白了這個問題,“5G投票門事件”的謠言就自然瓦解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