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以何成為全球通信 “四大玩家”之一
我們試著將“中國樞紐”的特征與通信行業的屬性對比一下,就很容易發現其內在的緊密關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5/379874.htm中國樞紐,是資源、信息、資本在全世界流動的必經之路;
通信行業,是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高科技人才)的行業。
通過對比一眼就能看出,中國通信正是因為占據了中國樞紐的優勢位置,才得以快速崛起。
前文《樞紐》中提到,中國40年的發展奇跡,得益于兩方面:
一方面,中國的超大規模,已經兌現成一種非凡能力。
一方面,我們踩在了命運的關鍵節點上,各行各業的生產效率和彈性,無人能及。
先從規模上講,關于施展先生的這個論述很好理解,本質上就是中國的人口紅利、豐富的自然資源、雄厚的經濟體量、完備的工業體系(在聯合國工業體系名錄里,中國是唯一一個具備完善工業體系的國家。就是說從航天飛機到一根縫衣針,各行各業在中國都可以找到。這里可能有人要說了,中國不是“缺芯”嗎?其實,這是個誤讀,中國并非無芯,只是芯片產業還不夠強大),構建了中國強大的“戰略縱深”。這就是規模造就的一種不可替代的能力,也是一種戰略資源。之所以講“戰略縱深”,我們大家都知道,打仗的時候騰挪、迂回的空間越大,取得戰略制高點的機會就越大。
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講過一個跟中國規模和體量有關的小故事:
我在海外的時候,只要有人說我的祖國的壞話,我會拼命去爭論,因為我覺得我很愛國。我四月份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年會上領獎,在晚宴的時候,跟一位瑞典的知名教授聊天,談到中國的科技發展,他很不屑一顧,我覺得很委屈、很憤懣,但是我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不管怎么說,我們國家登月已經實現了,你們在哪兒?”但他回敬了一句,讓我說不出話。他說:“施教授,如果我們有你們中國的經濟體量,我們能把五百個人送到月球上并安全回來。”
盡管這是施校長的一種自我批判,和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清醒認知,但在全球范圍內,中國的超大規模已經成為全球公認的“戰略資源和能力”。因為具有足夠大的體量,中國必然成為全球經濟穩定繞不開的因素和變量,這和《樞紐》中講到的,中國幾千年來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自變量”這個理論不謀而合。
回到中國通信上來,正是因為具有在經濟體量、人力資源(高科技)、信息技術等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及超大規模的市場作為戰略縱深,中國通信產業才有機會實現逆襲。
回顧中國通信崛起的30余年,也是中興、華為等通信企業成長的30余年。
1)超大規模市場是中國通信逆襲的戰略縱深。
我們從程控交換機時代說起,也就是固定電話時代。這個時期,我們國內的通信設備都是全進口的,因為關鍵的核心技術都在美國(貝爾1965年發明了第一部程控模擬交換機)、歐洲(1970年法國開通世界上第一部程控數字交換機)等手上。今天,我們很多70、80后都記憶猶新,在上個世紀80年代家里能裝一部電話機是何等的有身份,就是因為在全進口和高昂的安裝成本與通信資費的情況下,擁有一部電話是很奢侈的事情。
1991年11月,第一臺國產大型程控數字電話交換機——HJD04程控交換機在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研制成功。巨龍、大唐、中興、華為先后研發出程控交換機,由此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壟斷。
前面講了,打仗是需要“戰略縱深”的,就是因為中國超大的市場規模給了中國通信的足夠的騰挪空間。固話時代,中國通信面臨西方技術和設備一統天下的局面,是很難插足的。當時的中興、華為采用了最經典的戰略“農村包圍城市”,也就是從“農話”開始滲透,讓產品獲得市場驗證的機會,進而優化產品再打進城市,與西方廠商抗衡。這就是中國通信成功邁出的第一步。
到了移動電話時代,中國通信經歷了1G空白、2G跟隨、3G突破、4G并行,5G開始領跑的崛起路徑。1G時代是模擬之王的摩托羅拉、愛立信的天下,傳說中的“大哥大”就是他們的杰作;2G時代歐美爭霸,歐洲的GSM與美國的CDMA之爭,也是中國通信跟隨時期;3G時代歐美中斗法,中國開始參與到標準制定里來,并獲得突破。歐洲的W-CDMA、美國的CDMA2000、中國提出的TD-SCDMA標準,成為三種主要制式;4G時代,得益于中國的超級市場規模,三大運營商(移動、聯通、電信)大力推進,打造了全世界最大規模的4G網絡;到了今天5G的開端,中國通信基于3G、4G一路走來的經驗和專利技術儲備,開始領先,如中興通訊已成為5G先鋒,在MWC世界通信大展上獲得了多項5G通信領域 的“奧斯卡”大獎,并且已經掌握2000+項 5G核心專利技術,同時2018年初在廣州打通了5G端到端的第一個通話(First Call),真正標志著中國通信的崛起。
前一段,中興遭制裁事件,全國輿論一片熱議中國“缺芯”之痛,并有不少公知和好事者將矛頭直接對準中興通訊,嘲諷其就是一家沒有核心技術,還敢妄稱自己是高科技公司,被人一卡脖子就掛,倒掉算了。凡有此觀點者,簡直就是個天大的誤會,認真重讀一遍“中興通訊”,它是一家通訊公司,并非一家“芯片廠”,以一家企業之力是很難做到上下游全覆蓋的,這就好比你要求廚師親自去種菜一樣,真是過分了。全產業生態的構建,應該是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去部署的。
相反,從通信產業綜合能力來看,中興通訊是全球僅有的兩家可以提供“5G端到端”解決方案(無線、有線、核心網、云計算、業務、終端)的企業之一,就連曾經的“無線之王”愛立信都不敢稱自己可以提供“5G端到端”解決方案,由此可見其實力非同一般。
另外,從整個通信行業的發展來看,中興通訊在激烈的國內外競爭環境下,也算“剩者為王”。先看國內,當年的“巨大中華”(巨龍、大唐、中興、華為),至今也就中興、華為可擔大任;再看國際,北電、阿爾卡特、朗訊、摩托羅拉、西門子等等這一連串聽起來如雷貫耳的名字,已悉數倒下,僅剩愛立信、諾基亞。從全球范圍來看,也就剩下華為、諾基亞、愛立信、中興這四家巨頭。
在如此硝煙彌漫的高科技領域,中興、華為能活到今天實屬不易。其中有一個關鍵的外部因素就是“中國超級市場規模”。從4G并行到5G開始領跑,就得益于中國規模化的商用市場驗證和推動。在科技領域任何一項技術創新,沒有規模化的市場驗證,是很難進入商用的。我們很多朋友總拿“缺芯”來嘲弄和揶揄中興通訊這樣的企業,殊不知全球產業鏈誰也離不開誰,上游的企業的芯片,沒有下游整機廠商的規模化市場驗證反饋,其技術創新也將陷入停滯。而且從芯片元件到系統整機,還牽涉很多核心技術的驗證與創新,應該說上下游企業是唇齒相依的關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