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手機與無線通信 > 業界動態 > 國產手機打響“攻芯戰”,兩大領域或可逆襲

        國產手機打響“攻芯戰”,兩大領域或可逆襲

        作者: 時間:2018-02-0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收藏
        編者按:全球手機芯片產業被高通等幾家企業牢牢掌控,對芯片的過度依賴所產生的“副作用”顯而易見。一塊指甲蓋大小的芯片,就這樣卡住了中國手機制造的脖子,解決這塊“芯病”是必由之路。

          手機產業,一個讓中國制造引以為傲的領域,全世界前十大手機品牌中,中國品牌已占7席。芯片制造,一個讓中國手機困惑的領域,絕大多數國產手機制造商仍完全依賴芯片進口。目前,片年進口額約為2000 億美元,是國內最大宗進口產品,而作為市場需求接近全球的1/3國家,中國自己的芯片產值卻僅占全球的6%至7%。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2/375635.htm

          “核芯”技術受制于人

          芯片,是一部手機的“心臟”,是手機產業鏈上最為核心的技術。由于芯片設計和制造大多由同一家廠商完成,產業鏈條封閉性強,技術和資金門檻更高,因此,業內已形成寡頭壟斷的格局,后來者想要取得突破難度很大。

          目前,全球手機芯片產業被高通等幾家企業牢牢掌控。在中國手機廠商中,能夠自研芯片并且基本滿足自身需求的只有華為。由于起步較晚,中國手機芯片產業缺少核心技術和人才的困境還未得到根本改變。數據顯示,2017 年,片設計行業從業人員約14萬人,創造收入約300億美元,人均產值21.5萬美元。反觀手機芯片巨頭高通,其3.05萬名員工2016年創收223億美元,人均產值73.1萬美元。業內預測,2020年片行業需要的人員規模是70萬人,但目前人才儲備不到30萬,缺口較大。

          對芯片的過度依賴所產生的“副作用”顯而易見。一方面,受制于廠商的芯片供應量,國產中高端手機制造商對自身手機產量并沒有絕對的主導權。另一方面,近年來,手機芯片價格浮動較大,這給國產手機制造成本帶來不小壓力。同時,海外芯片制造商還擁有專利優勢,所有采用相關技術的手機企業都要獲得授權,這在無形中帶來中國手機制造成本的上升,削弱了產品競爭力。

          由于進口芯片在質量上良莠不齊,有些尚處于試驗階段,產品還未完全成熟就被推向市場,中國手機廠商常常要為這些芯片企業“背鍋”。比如,某品牌進口芯片發熱過多的問題,就曾影響多家中國手機品牌的銷售。而有些芯片品牌認可度的下降,也連帶影響了國產手機的品牌形象。

          國產芯片初步站穩

          面對“缺芯少核”這一國產手機行業多年的軟肋,國產手機芯片制造正在嘗試擺脫困境,并已在不少領域實現了零的突破,進入從無到有,初步站穩的階段。

          華為是國產手機芯片制造領域的代表。歷經10余年研發,華為全資子公司海思已經成功開發出100多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并申請專利500多項。目前,海思芯片已經在設計、工藝、性能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超過一半的華為手機使用海思芯片,并獲得全球市場的認可。

          小米是第二家擁有自己芯片的國產手機廠商。經過兩年多的研發,2016年2月,小米公司以“松果”品牌發布了首款自主研發的芯片“澎湃 S1”,小米也成為繼蘋果、三星、華為之后第4家擁有自主研發手機芯片的手機廠商。

          這些探索讓國產手機芯片初步站穩腳跟。統計顯示,2017年前5個月,國產智能手機國產芯片占比超過20%。

          實現這些突破,離不開中國手機制造商在芯片研發上的投入。“華為的研發投入正在持續上升,甚至超越很多美國的大公司,僅僅是一顆手機芯片背后就站著上萬人的研發團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表示。

          芯片制造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整體技術環境的支持,在這一方面,中國也在發力。以導航定位技術為例,目前,北斗導航系統已形成較完善的初步產業鏈,其中包括上游的芯片、板卡等配套設備。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言人冉承其表示,中國國產北斗芯片實現規模化應用,工藝由0.35微米提升到28納米,最低單片價格僅6元人民幣,總體性能達到甚至優于國際同類產品。目前國產北斗芯片累計銷量突破5000 萬片。同時,世界主流手機芯片大都支持北斗,北斗正成為國產智能手機的標配。

          兩大領域或可逆襲

          逐步站穩市場的國產手機芯片,有無可能在未來幾年實現從“跟跑”到“并跑”,甚至“領跑”?起步較晚的中國手機品牌正在搶抓機遇,不斷探索,擴大這種可能性。

          機遇之一是時代的到來。就目前來看,芯片技術成為能否按期商用的關鍵,終端芯片方面的研發很大程度上正處于滯后狀態,誰在這一方面率先突破,無疑就占得了先機。

          “手機是5G商用化的第一梯隊產品,也是2020年商用的主打產品,手機芯片的更新換代是5G最大的技術瓶頸,芯片技術是5G商用的關鍵節點。”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表示。

          據了解,目前中興通訊和華為在5G芯片技術方面突破較大。有消息顯示,華為將在2018年推出面向規模商用的5G全套網絡解決方案,到2019年,將會推出支持5G的芯片和智能手機。

          人工智能芯片是中國手機芯片面臨的另一大“風口”。人工智能有助于打破智能手機的創新瓶頸。作為人們生活中應用最廣泛的智能平臺,手機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結合只是時間問題。如今,手機芯片中是否集成人工智能處理器,成為未來全球手機市場差異化競爭的關鍵點,可以說,誰搶占了人工智能,誰就搶占了智能手機發展的制高點。這也意味著,中國手機芯片迎來了一次難得的“彎道超車”的機會。

          中國手機制造商正在把握這個機會。在2017年年底舉辦的世界智能制造大會上公布的“中國智能制造十大科技進展”中,華為開發的人工智能手機芯片“麒麟970”登上榜首。據悉,這款華為在全球率先推出的人工智能手機芯片,大幅提升了手機在圖像識別、語音交互、智能拍照等方面的能力,對全球手機人工智能計算的發展起到引領作用。

          余承東認為,人工智能已經為智能手機的體驗帶來了顛覆。目前人工智能在手機上的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后續還需要生態的完善,華為也已經為開發商開放了人工智能開發方面的資源和能力。

          面對新的機遇,中國在頂層設計層面為芯片產業描摹了一幅清晰的藍圖。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頒布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推進綱要》所制定的中國芯片產業中長期發展目標,到2020年,集成電路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移動智能終端、網絡通信等重點領域集成電路設計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到2030年,集成電路產業鏈主要環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批企業進入國際第一梯隊,實現跨越發展。

          如今,國產手機的“中國芯”正在不斷探索突破,更大規模的“攻芯戰”已經吹響號角。可以預見,在未來幾年,能否抓住5G商用和人工智能等帶來的機遇期,將成為中國手機芯片是否逆襲的關鍵。



        關鍵詞: 中國芯 5G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拉特旗| 龙井市| 连州市| 邮箱| 武功县| 安康市| 虹口区| 大名县| 上饶县| 大关县| 岚皋县| 搜索| 任丘市| 济南市| 邵武市| 襄樊市| 郯城县| 南阳市| 靖江市| 汤原县| 北宁市| 黑龙江省| 灯塔市| 封开县| 广南县| 临沭县| 枣阳市| 方城县| 霍城县| 卢氏县| 台中市| 蒙阴县| 临潭县| 繁峙县| 修武县| 湘阴县| 平罗县| 石柱| 西城区| 香港 | 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