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存儲半導體業可能要有點事了
國家發改委不排除針對存儲半導體業發起反壟斷調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12/373349.htm因為,許多廠商不斷反映說,連續7個月,內存價漲到離譜。比如8G內存條一度超過1000元。相比過去,漲了兩倍還多。
這只是內存產品線,還有閃存領域。
而消息里,其實還有更多玩味的地方。
我這會腦子不大靈光,就順著亂七八糟的感受寫下去了。
表面看,消息仍還屬于產業范疇。畢竟,一年以前,存儲半導體漲價似乎就已獲得輿論支撐。當初,最直接的因素如下:
一、終端需求:筆記本處于更新換代周期,內存漲價有它的邏輯;閃存產品線上,諸多手機廠家都在追求所謂高端品質。尤其是蘋果新品發售預期,代工供應鏈進入緊張周期;2016年,三星手機遭遇滑鐵盧,為扭轉被動,2017年,除強化品質,一定會在半導體等核心部件領域發力經營。幾乎所有主力手機企業,都用閃存大小來區隔產品價格。
二、中國物聯網、云計算、AI等商機渲染多多,除了更多智能終端隱含商機外,背后數據存儲訴求也在高企。你看全國大建數據中心,服務器采購多多,這激發了上游供應鏈熱情。
就是說,各種存儲類IC的需求,確實遠比過去要大,未來成長空間更是可期。這也是過去一年我們多次強調過的因素,我也曾問過小米、金立等手機企業,以及系統廠家,看它們如何適應這種價格與供應鏈緊張趨勢。事實上,華為手機上半年鬧出存儲危機,雖不是價格導致,也屬于供應鏈難題了。
所以,此刻,要將這種趨勢與“壟斷”話題關聯的話,就需要有更多的邏輯,且需謹慎行事。畢竟,這種價格飆升,歷史上也曾有過。
我沒調查,也沒采訪,這里給不出確切原因,生怕筆觸傷人。但我可以嘗試給出幾個思考的方向與視角,以供參考。不否認,這里面有我自己的一些價值判斷。
一、價格突然暴跌,然后突然又反常上揚,并涉及到未來幾個月的價格趨勢。
就在一個月前,當有關廠家向上頻頻反映時,內存價格突然回落,一度急跌20%左右。
不知這是否源于某些上游廠家意識到風險面之后而刻意營造的緩和氣氛。反正我沒看到市場面有什么支撐因素。因為行情并沒轉冷,整個行業正處于旺銷周期。價格暴跌頗有些蹊蹺。
而最近兩周,價格又開始上揚了。而且,“韓國雙雄”三星、海力士幾天前表態說,2018年Q1,內存也會漲價5%。
要知道,Q1通常屬于典型淡季。漲價5%,這就有些罕見了。
這背后,韓國雙雄是否對上述風險事態做過暗中調研,不得而知。不過,我這里得努力提醒一下,三星、海力士的全球情報網絡非常厲害。尤其是三星半導體業務的情報體系,連belair擅長這方面的日本人都要甘拜下風。幾年前,我親身經歷過一點,這里不明說。
另外,要看到本地正在布局許多存儲半導體項目,三星們的降價,也有可能是制造波動,落實嚇阻戰略,同時為自己下一波產能開出創造緩沖。更大的博弈,后面會給出分析。
二、產業升級周期的反應。
存儲半導體業甚至全球整個半導體業都在經歷復雜的升級與變遷。存儲領域,韓國雙雄、美光,當然還有困頓中的東芝們,以此為補充的英特爾們,以此來走出產業悲情的中國本地企業們,都無法回避。
仍拿韓國雙雄說,未來的挑戰,除了要適應技術與工藝制程的挑戰、制造端的壓力挑戰,還有適應更多終端、更多基礎設施用途的挑戰。這里面,波及技術與商業,并且要日益深入到具體區域市場,與具體行業建立更深的關聯。比如說,一個AI,會調動諸多商業要素,類似三星、海力士這類,不可能只站在純粹的半導體一端思考問題,它必須適應整個價值鏈、生態體系的需求。
這種挑戰,迫使巨頭們必須走出過往的舒適區,必須站在更多場景、前沿挖掘成長機會。比如三星,除了消費類、家居類業務,過去幾年已經開始轉型更多B端業務,在物聯網(尤其車聯網)、能源等領域都有不錯的布局。這背后,它的半導體、面板的設計與制造,越來越講求集成,未來一段一定會有新的產品更新。
但它必須兼顧這個轉型周期。巨頭們都有自己的壓力。除了業績成長,還有資本市場效應。
存儲半導體的定價權,我想,既體現了它們的市場地位,也傳遞出一輪產業升級、變革完成前的危機感。
三、價格體系里,也可能有隱秘的政經邏輯。來自全球區域國家的博弈,尤其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沖擊,已讓韓國雙雄等行業巨頭難以回避。
這一視角,邏輯上好像關聯不大。但我必須要提醒一下,在中國與韓國的國家戰略博弈中,三星、海力士代表的力量一直是關鍵的籌碼。兩國關系好時,它們積極布局中國,出口方面依賴中國很重。幾年前,中國大陸、香港地區一度占據它們出口額的40%以上;而兩國關系清冷周期,或者覺察到中國大陸半導體或面板企業的崛起威脅時,它們則常常施展這種的價格邏輯。面板方面,過去多年,本地幾乎每次下世代產能開出前,三星、LGD們總會來一波降價,似乎無往不利。而半導體領域,過去一年多,三星、海力士們對本地紫光、長江存儲等關鍵項目則頗為敏感。之前,國家大基金支持本地半導體業的動向,也讓它們有些神經質的樣子。
我這里想說,存儲半導體業的價格,只是博弈的一面。它傳遞的信息就是說,在這區域市場復雜博弈的周期,它們仍還有無法忽視的力量在。
同時,也要看到,全球半導體業的整合動向里,也有這種信號。之前,東芝半導體折騰許久,說是敲定由美日韓三國產業聯盟集中接手,當然貝恩作為機構統籌。這里面,就有存儲半導體業的冷戰思維與共謀策略。
要知道,之前紫光、富士康都表達過參與的意向,但最后都被拒之門外。紫光的大陸官方色彩有些直白,即便富士康,也被日本產業界定義為中國大陸實施的木馬。這種意識形態的邏輯,有些過頭了。
還有,在全球半導體發展三大路徑中,長期以來,一直有一種觀點,中國似乎暫時只有存儲類才有突破的可能。英特爾主導著通用處理器;軟銀與美資主導著ARM架構的半導體生態。而存儲類,更多是韓國人的天下。這個領域雖然技術、工藝、產業協同效率要求很高,但對于產能的要求更高。因為相對PC形態的終端,以及手機形態的終端,使用存儲半導體的終端,更廣更豐富。而萬物互聯、云計算、AI等許多大的趨勢,決定了這一領域的廣泛用途。
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市場,這個也決定了龐大市場的總進口量。多年來,中國不斷渲染芯片進口額老是超過石油進口額,說2017年總進口達2500億美元,這話語策略,有為本地布局這一領域創造輿論條件的用心。中國不缺錢,面對一個大整合的周期,確實也有動力直白滲透。過去兩年,中國在半導體產業尤其存儲半導體領域,渲染許多力量。
我是相信,韓國雙雄、美國美光、日本東芝們一定有許多忌憚。所以,一些整合案排除中國大陸甚至臺灣,在一些產品領域明顯主導定價權,就不太可能消除外界的爭議了。它們確實不太甘心中國半導體業的崛起。
過去,美國曾有過借助WTO施壓、閹割中國半導體政策核心條款的案例。最近兩年,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它仍持續操作一些輿論。但它們自己的原罪歷史太多,發展到今日,已經很難單純站在道德高地指責中國。于是,一些手段開始扭曲。
去年,韓國也成立了國家基金,部分韓媒當時也直接對標過中國大基金戰略。
但它們也不敢忽視中國的力量,也甭指望中國會像當年吞下18號文件被閹割的苦果。中國雖然無法更多參與海外產業整合,但這里有龐大的市場機會,仍還有許多平衡的籌碼。比如東芝半導體整合案,雖然說是美日韓三國聯盟敲定統籌,但要通過中國商務部審核,還沒那么容易。
上面部分內容,我跳出了存儲半導體業價格問題,但這里,我覺得,完全可以將發改委可能調查價格壟斷與商務部尚未通過東芝半導體業出售案放在一起觀察。這種動向,既有純粹的市場邏輯,也有大國之間的產業博弈。
我這里不是渲染什么民族主義,只是想努力點破一點東西而已。
當然,我不會蠢到只將邏輯歸于這些層面。事實上,我也看到,諸多反壟斷動向里,仍有中國的被動面。至少我們確實還沒有真正實現存儲半導體領域的自主。中國的創新力仍還有很多差距。韓國雙雄說明年Q1繼續漲價,即便落實,中國這個階段應該也拿它們沒辦法。這個領域的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是個賣方市場。上面我說,在漲價與反壟斷之間,建立關聯是要事實與合理邏輯,要謹慎行事,內心感受也在這里。我們要看到自己的根本差距。這個不是投資幾百億,建幾個大工廠,開出產能,就能真正逾越的。
當然,我還是掩不住對本國的自信。因為,價格之外的產業變遷,需要有龐大的市場作為依托。這個領域,任何忽視中國的產業巨頭,都不太可能真正完成自身的產業升級,也很難圍繞新的風口建立未來的競爭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