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落地上海細節:談判兩年,與國資企業合資
傳聞已久的特斯拉國產終于落地。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6/360905.htm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今日,特斯拉與上海臨港政府簽署了關于特斯拉國產的框架協議,這意味著,這場長達兩年多之久的談判終于落地。
特斯拉與上海市政府的談判啟動已有兩年,知情人士透露,只不過因為特斯拉要價太高,上海市政府一直未最終答應。而最后終于落地,還有個原因是受政策影響,不能單獨國產的特斯拉,在落戶上海的同時,還與神秘的上海市某國資企業合資,共同推進特斯拉的國產。
項目起于兩年前
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在國內的國產項目,規模與美國內華達的工廠相當。之前根據媒體報道,特斯拉在美國內華達州的超級工廠 (Gigafactory) 目前仍十分神秘,占地達1360萬平方英尺,在其完全竣工后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實體建筑結構體之一,將極大地提升特斯拉電動汽車的產能。
特斯拉之所以選擇在上海臨港的原因,是因為臨港招商由上海市直接負責,相對而言政策更好;另外,特斯拉對工廠要求的面積,也超出了其他區域能給出的地塊面積。
不過,特斯拉與上海市的談判,一波三折。知情人士透露,最關鍵的原因是,特斯拉提出的條件太高。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與上海市政府的談判,早在兩年前就啟動。不過,因為要價太高,上海市政府一直未最終決定。
此次雙方終于談攏,與上海國有企業的入股有著直接的關系,而特斯拉不與汽車企業合作,對其而言,最大的好處是能夠保持其技術的度假性,而不用擔心同行業的國內車企“盜走”它的技術,此外,攀上國企,同時也可以解決特斯拉國產對資金的渴求。
這也符合新勢力造車的邏輯,從資本層面與“行外”合作,而在業務層面與同行合作。
與“行外”合作的最主要的好處是可以不受傳統思維的桎梏,同時,在投入的時候,也不會顧此失彼,可以全心投入。
國資入股最大的收益是新能源積分
雖然在業內名聲顯赫,從2003開始,已經成立了14年的特斯拉,雖然造出了現在市面上最好的純電動量產車,但在這十多年來,面臨的最主要問題無比現實和簡單:缺錢。
雖然從去年第三季度開始,特斯拉終于實現三年以來的首次盈利,且特斯拉公司市值已經超越了老牌汽車公司福特的市值,但仍未改變其全年虧損的業績。特斯拉2016年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顯示,其2016年全年凈虧損仍達6.75億美元。
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有了臨港政府和神秘國企合作方,不用再擔心國產的投入。而對于合作方而言,引進特斯拉國產,正逢新能源制度改革。
6月1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意見稿指出,2018年度至2020年度,乘用車企業的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分別為8%、10%、12%。考核起始時間為2018年,與2016年9月22日公布的《管理暫行辦法》保持一致。
“積分制實施后,意味著因為新能源汽車銷售數量太少而積分不夠的企業,需要購買積分,而積分多的企業,則可以銷售多余的積分獲得額外利潤,必然積分企業銷售新能源汽車的熱情。”業內人士認為,對新能源汽車的銷售必然有促進作用,同時,也將激發企業引進更多新能源產品的熱情。
不過,隨著新能源產品的越來越多,市場的競爭也將空前激烈,業內人士認為這也將推動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新一輪洗牌。
而對于特斯拉而言,意味著即將有大把的積分可以轉讓,是競爭力再塑的一個極好的機會。
但是,也有業內人士提醒,同樣有互聯網背景的新勢力造車,已經在摩拳擦掌,威馬的第一臺純電動車預計2018年上市,可能會擁有超長續航、快速充電等獨門黑科技。而蔚來汽車的產品也很快將亮相。
除此之外,特斯拉同樣面臨傳統汽車轉型的壓力。以福特為例,福特CEO MarK Fields已經承諾在2021年會推出自動駕駛汽車;通用汽車的轉型戰略也已經拉開,而之前,上汽集團副總裁乘用車公司董事長王曉秋表示將推出平民“特斯拉”,而這也是特斯拉迅速國產降低成本擴大銷量的最主要原因,目的保持先發優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