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施玉堅:專利不是行業攻擊武器,而是一個自我保護的東西
全球成立7個研發中心,提出5G智慧手機概念,2016年跑贏手機市場大盤的vivo這一次把注意力聚焦在了5G層面。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6/360545.htm今年初,在巴塞羅那舉辦的第18屆GTI論壇,vivo就介紹了自身在HPUE(高功率終端)領域的自主研發成果。
當時vivo宣稱旗下手機產品不僅解決了測試過程中的溫升,sar和耗電等層面的技術問題,在測試環境下, UL數據速率和MOS場性能在網絡覆蓋較弱的情況下有了顯著提升。
不過HPUE并非vivo首創,而是由美國運營商Sprint引領的技術,2016年底剛剛被3GPP批準。這項技術通過升級一個上行鏈路,能夠把2.5GHz的小區覆蓋范圍提升30%。
這意味著,HPUE能夠更好地覆蓋社區,從而改善信號不佳的問題。
但一個問題是,無論3G或者4G時代,通訊行業的專利和研發基本上都掌握在諸如高通、愛立信國際大廠手中,手機廠商想要使用,必須花錢購買專利。
現在vivo作為一個終端廠商卻反而來涉足5G,用意是什么?
5G不是單純的技術,而是一種生態系統
vivo高級副總裁施玉堅坦言困難不少,但是相比傳統的芯片廠商,手機廠商的優勢在于懂得用戶的場景化需求,對用戶需求感知明顯。
“一個是從終端角度去看5G,以及技術的發展路徑應該怎么走,一個是從上游產業鏈的角度,大家站在的角度雖然不一樣,但所做的都是下一代通信技術如何服務好消費者”,施玉堅補充道。
對于通訊行業來說,一項技術想要普及,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標準,5G應用同樣如此。vivo認為,5G智慧服務需要設計一套開放的標準化體系,只有擁有標準化的語言和會話體系,智慧手機之間的交流才能更加高效。
比如HPUE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現在vivo并不會用到新品層面 ,因為除了手機廠商、網絡設備商、服務運營商和芯片商外,5G智慧服務可能會細分出更多,例如大數據和云平臺服務商、深度學習服務商和業務服務商等。
“通信標準相關的要自主研發,邏輯上一定要有運營商的配合,純粹我們終端做出來了,結果運營商協議不支持,這個事情就做不成”,施玉堅表示。
總而言之,5G的普及是需要建立一個生態做支撐,而不是某一家廠商就可以實現的目標。
vivo布局5G的另一個原因是加大公司的自主研發能力和專利積累,從而塑造品牌形象。在施玉堅看來,產業競爭最終的格局就是一定要品牌化,未來中國企業在世界范圍內會越來越有品牌影響力,這個影響力的體現不僅是產品賣的好,更是有好的技術。
他舉例說,山寨機雖然一開始有銷量、有份額,但是最重會消亡,因為這不是正確的產業格局,如果把各個供應鏈的產業資源都分散出去,同樣的工程師一年做1000款手機和一年做10款手機,產品的質量或者是體驗肯定完全不一樣。“產業競爭最終的格局就是一定要品牌化,要聚集”。
專利是自我保護的東西,不是攻擊武器
事實上,談及專利的積累,這幾乎成了國產手機之殤,也是進入海外市場必然面臨的一個坎。于是我們看到vivo押注5G,小米也開始了自研芯片之路。
施玉堅也察覺到這一行業現象,不過從vivo的角度來看,做芯片是屬于產業鏈的問題,垂直整合產業鏈還是利用產業鏈的優質資源做合作。
“vivo不想去投芯片,不是投不投的起,是你投入有沒有機會做成業界一流”,施玉堅解釋道,產業鏈里面每一塊都會有競爭力的企業出來,如果自己去投資一個芯片公司做不到業界一流,一定會拖慢你企業的發展。
施玉堅同時表示,當你體量足夠大的時候,在供應鏈的話語權自然會提升。為什么蘋果很多是定制化的東西,因為規模體量足夠大。“就好比定制一個攝像頭,先付供應鏈5000萬美金再說,最后回來一算,你一個月只能賣50萬美金,談定制就沒價值”。
很顯然,vivo已經具備和供應鏈平起平坐的能力,根據IDC公布的2016年全球范圍內的手機銷量現實,vivo在2016年賣出了7730萬部手機,增幅103.2%,市占率達到了5.3%。
不過,施玉堅坦言vivo之所以在終端之外開始研發5G相關的專利技術,并且作為一個長期的投資,除了起到推動行業進步之外,專利僅僅定義為一個自我保護的東西,而不是成為行業攻擊的武器。“產業之間各家都是相互攻擊,這個產業就不健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