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打敗華為,2.54億美元利潤冠絕國產手機!
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蘋果依舊吃掉智能手機絕大部分利潤,不過三星利潤率曲線持續下滑,中國安卓廠商獲利增厚。
調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發布報告稱,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銷售業務的運營利潤為122.1億美元。其中,蘋果占83.4%,約為101.8億美元。而三星僅占12.9%,約為15.8億美元,低于上年同期的21.9%。
今年第一季度,蘋果智能手機業務的運營利潤率為30.7%。在智能手機市場,30%的運營利潤率是相當罕見的。相比之下,三星智能手機業務的運營利潤率為9.7%,僅為蘋果的1/3。隨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日趨飽和,設備利潤率下滑,三星智能手機業務運營利潤率持續下滑。2013年的運營利潤率為22.1%,2014年降至16%,2015年為11.1%,而2016年略微反彈至11.6%。
在中國市場,本土廠商的格局也發生了變化。第一季度華為的銷售額為64.7億美元,高于OPPO的54.1億美元。但OPPO的運營利潤更高,為2.54億美元,而華為為2.26億美元。這也是OPPO在運營利潤方面首次超越華為,后者是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OPPO運營利潤的增長主要得益于高端手機的推動,如R9s。
在全球市場,中國智能手機廠商的利潤份額落后于蘋果和三星。第一季度,OPPO的運營利潤份額為4.7%,Vivo為4.5%,而華為為3.5%。報告指出,這些主要手機廠商的運營利潤份額總計超過100%,是因為其他許多手機廠商仍處于虧損狀態。有數據顯示,在300家智能手機廠商中,只有10家盈利。
聯想回歸Motorola!?可能棄用Lenovo Moto品牌
聯想自Google手中買下Motorola后,以Lenovo Moto品牌營銷,近期聯想旗下Motorola Mobility營銷長Jan Huckfeldt受訪時表示,未來將聚焦于Motorola,暗示了可能改回Motorola建立品牌形象。
聯想旗下Motorola手機部門高層上周在一場活動中暗示,可能將重新聚焦在老字號Motorola品牌,而不再使用Lenovo Moto。
Motorola Mobility營銷長Jan Huckfeldt上周在新款手機Moto Z2 Play巴西的發表會上強調建立強勢品牌時說到,Motorola品牌在拉丁美洲還是十分受歡迎,并指出該公司全力、100%聚焦在Motorola,暗示Lenovo Moto品牌未來可能將部門或全部由Motorola取代。
上一世代的手機巨人Motorola自2014年被聯想從Google手中買下后,著名的品牌就已改成較短的Moto,并實行Lenovo Moto及聯想自有品牌的多品牌策略。
然而聯想手機業務似乎未見起色,并在2016年底組織重整,傳出獨尊Moto品牌的策略。 但今年5月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又改口表示不會放棄聯想自有品牌。
最新版本的說法,可能和Motorola Mobility交出亮麗成績單有關。 該部門在被聯想收購后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最近一季表示即將損益兩平,重返獲利。
5nm被IBM攻破!摩爾定律有救了?
摩爾定律已死?IBM 與其芯片合作伙伴 Globalfoundries 和三星可不同意。
日前,IBM 宣布,三家研發了一種晶體管制造技術,將為 5nm 芯片鋪平道路。雖然團隊所使用的芯片蝕刻技術與 7 nm 芯片同為極紫外光刻(EUV),但卻沒有采用有利于硅納米片堆疊的鰭式場效應晶體管(FinFET)設計。
據 IBM 介紹,新技術能夠將更多的晶體管容納到更小的芯片組里,據稱一塊指甲蓋大小的芯片上集成晶體管數量可達 300 億,比起幾年前 7 nm 芯片集成 200 億個晶體管的突破也毫不遜色。
IBM認為該技術有助于其重要戰略支柱之一認知計算(CognITive Computing)的研發以及物聯網和其他“數據密集型計算”任務的執行。當然,公司也為移動設備的未來繪制了一個美好的畫面:除了降低成本,提升性能等優勢之外,未來手機設備的續航也可增長 2 到 3 倍,而這一點也是目前眾多手機制造商所關注的一個方面。但目前 5 nm 芯片離商業化還尚有一段距離。
昔日機頂盒巨頭巨虧6億,或遭實控人另類賣殼!
昔日機頂盒巨頭、被稱為“數字電視第一股”的深圳市同洲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正深陷巨虧困境,公司連續四年業績下滑,控股權也一直懸而未決。近日,同洲電子披露了2016年年度報告,2016年公司營業收入為5.63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45.19%;凈利潤虧損達6.10億元,較上年同期銳減1009.17%。
在貼上“巨虧”標簽的同時,5月23日,同洲電子還因信披違規收到深交所下發的監管函。據監管函,公司2016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與此前披露的業績快報中的凈利潤存在較大差異,且未及時披露業績快報修正公告。深交所要求同洲電子董事會在6月2日前及時提出整改措施并對外披露。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同洲電子還出現了重大的人事變動,公司創始人、前任董事長袁明已于去年6月卸任董事長一職,目前董事長一職仍處于空缺狀態。有分析認為,創始人的出走恐與公司近年來業務轉型不順有關。
針對上述問題,記者致電致函同洲電子,其證券事務代表表示采訪事宜需征得領導同意,無法確定回復時間。截至記者發稿,未獲回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