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單/關廠/裁員 思科愛立信陣痛不止!天下是華為的了?
最新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思科:營收119億美元,凈利潤25億美元;愛立信:營收53億美元,凈虧損14億美元;諾基亞(朗訊):銷售額60億美元,盈利3.72億美元;中興通訊:營業37.3億美元,凈利潤1.76億美元;華為:未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5/359469.htm思科大規模裁員鋪路,但轉型戰略清晰
作為全球最大網絡設備生產商,具體而言,思科產品(包括路由器和交換機等)銷售額為88.85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88.75億美元相比大致持平;思科服務銷售額為30.55億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31.25億美元。其中,思科信息安全業務的營收同比增長9%,至5.27億美元,此前,棱鏡事件的爆發,讓很多國家對美國通訊技術和設備有所顧忌。

思科業績低于華爾街預期,股價重挫5%,主因是美國政府業務訂單下降了4%。思科表示,在去年8月宣布的裁員5500人計劃的基礎上,該公司宣布將再次裁員超過1100人。該公司表示,新一輪裁員將帶來額外1.5億美元的稅前費用。裁員的原因是,由于更多的客戶遷移到云端――思科很晚進入云市場,公司在后端流程不需要那么多的員工。
首席執行官Chuck Robbins在本周三對分析師的評論中表示,他仍然相信公司向云、安全、分析、物聯網以及軟件的轉型計劃,并將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實現這一戰略。

與其他傳統科技公司類似,思科的關注重點正轉向高增長領域,例如信息安全、物聯網和云計算。思科的傳統業務正受到華為和Juniper等對手的有力挑戰。
傳統優勢業務增長乏力表現低迷,思科肯定也是看到了不祥之兆,采取了大規模裁員,希望能有所改變。思科需要創建一支精干團隊,從而提高傳統業務的盈利能力,同時為快速增長的業務市場釋放更多資源。
丟單關廠裁員,愛立信到底經歷了什么?
由于移動寬帶業務在北美和拉美地區表現疲軟,以及一系列資產減值和重組費用的影響,原通信行業老大哥愛立信現在盈利和市場占有率如自由落體般下降。更加艱難的是,衛翰思卸任后,新CEO問題引發兩大股東內斗,董事會層面基本處于癱瘓狀態。加上電信設備行業競爭激烈,新戰略還不清晰,愛立信難有發力點,轉型之路雪上加霜。
根據瑞典日報報道,愛立信作為瑞典最大也最重要的公司之一處在非常時刻。如果不能很快的做出一些重要決策的話,公司的生死存亡就可能成了問題。而自去年8月起,目前愛立信的董事會分歧巨大,管理層完全癱瘓。

Investor(瑞典傳奇的瓦倫堡家族旗下的投資公司)和Industriv(Handelsbanken旗下的投資公司)分別持有愛立信大約20%的股票,是愛立信最大的兩個股東,這兩家是瑞典最有影響力的兩個投資公司,目前他們也掌握著愛立信的命運。然而,Investor被指控背著其他的股東偷偷的計劃著把愛立信賣給美國Cisco公司。
早在2015年底,就有思科收購愛立信的傳聞,實際上是2015年11月9日,愛立信與思科宣布開展全球性業務與技術合作,創建未來網絡。該合作伙伴關系包含多個協議,包括致力于借助參考架構和聯合開發實現網絡轉型、基于系統的管理與控制、涵蓋廣泛的經銷商協議以及在關鍵新興市場的協作等。
愛立信前CEO衛翰思去年7月曾公開表示,愛立信與思科的全面合并“完全不可能”。當前,公司正在積極推動轉型,并必將重回盈利。

相關資料顯示,在衛翰思辭任以及丟單關廠裁員之后,經過長達三個月的總裁尋找之旅,最終,大股東之一的投資公司Investor總裁鮑毅康(Burje Ekholm)于2017年1月16日正式接任成為愛立信新任CEO。
2017年5月11日,促成愛立信和思科合作關系的核心人物——愛立信北美市場主管Rima Qureshi突然離職,讓有關愛立信與思科關系的猜測不斷的加劇。
最近幾年,惠普和其它一些科技巨頭都在追逐私有化交易,聚焦長期戰略,這包括戴爾、TIBCO、 Informatica和BMC。而愛立信卻被資本市場綁架了,上市公司短視于季度財報,CEO和他的團隊們為了爭奪短期利益,在浮躁的心態下,難以完成靠時間雕琢的企業轉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