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P10“閃存門”不斷發酵 國產手機核心器件困局怎么破
最近華為遭遇的P10“閃存門”還在不斷發酵中。盡管華為官方多次出面澄清,但輿論并不買帳。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閃存門”現象,背后又有什么樣的隱情?華為是不得已而為之,還是為了獲得高利潤而“偷工減料”欺騙消費者?其實真正的原因,還是緣于我們手機核心器件的困局,我們還不能做到從皮到芯、從里到外完完全全的自主化,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里,即使沒有今天的”閃存門“,也會有明天隨時可能發生的其他什么“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5/358786.htm
供應鏈是硬傷
所謂華為“閃存門”是消費者發現華為新推出的高端智能手機P10系列手機采用了UFS和EMMC兩種存儲器方案,華為承認其原因是供應鏈閃存的嚴重缺貨導致。因為UFS 2.1閃存芯片大部分產自華為的競爭對手韓國三星,產生缺貨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
除了存儲器短缺供應不足之外,國產高端手機的OLED顯示屏也是處于極度短缺中。蘋果近日為了iPhone 8的推出特向三星訂購了7000萬塊OLED顯示屏,加上三星自己生產的手機供應需要,三星和蘋果兩家就拿走了OLED近80%的產能,我們的華為2017年只能從三星手里拿到8%的產能。這或許也是華為新近推出的高端機型P10沒能搭載曲面屏的原因。
除了華為,另一家本土品牌手機小米也遇到了元器件供貨瓶頸,在新旗艦機“小米6”推出過程中,搭載的驍龍835處理器由于產能限制導致缺貨,創新的1Nit超暗顯示屏由于技術要求高缺貨,UFS存儲器只有三星和東芝能夠供貨,也是缺貨。
可見,手機供應鏈的缺貨問題成為我國手機產業的一個巨大瓶頸。要根本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要在產業鏈上尋找突破口,要有立足全球化的科學供應鏈管理體系,具備多廠商供貨能力,不為某一家企業控制;其次手機企業應加強自主研發能力,盡可能擺脫被別人卡脖子,但這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做到的。
核心元器件受制于人
近幾年,國產智能手機崛起的速度很快,直追競爭對手三星。作為國內民族品牌的代表華為,近年來在手機研發方面可謂重金投入,使華為手機技術的創新得以持續,全球品牌影響力與日劇增,進入全球手機排名前三名。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盡管華為的追趕速度讓同屬安卓陣營的三星壓力劇增,但三星等幾家廠商目前仍然掌握和壟斷著屏幕、閃存等智能手機的核心器件,本土手機企業在這些核心器件的供應上始終未能擺脫受制于人的局面,可以說越往高端走,發展就越受限。華為要想推出高端機型,在曲面屏、閃存等核心器件供應上,始終要看三星的“臉色”行事,受到打壓也是理所當然的。
中國目前還沒有一家公司能夠提供手機閃存芯片,市場基本被三星、東芝、SK海力士壟斷。縱觀本土品牌手機,小米的Mix手機屏幕來自夏普技術,處理器為高通,內存芯片為三星制造;魅族真旗艦手機的處理器及AMOLED屏幕均來自三星技術;vivo X play 6主打的柔性曲面屏也是來自三星。可以說,大部分國產手機在智能手機的核心元器件技術上仍然依賴韓日廠商,直到今天這個狀態未有根本改變。一旦這些韓日供應商減少供貨,對本土手機行業所造成的損失和影響是無法估量的。
推進存儲器國產化是當務之急
根據SIA的數據,2016年全球半導體的總銷售額為3400億美元,其中數字電路占大頭,為915億美元;存儲則緊跟其后,總營收為768億美元。在這個全球產量排第二的存儲器件里,我們幾乎是空白。
2014年中國存儲芯片市場規模為2465.5億美元(賽迪顧問數據),占國內集成電路市場份額的23.7%。從去年年中到現在,全球的存儲價格陷入了瘋狂增長狀態,這個漲價風暴很可能會持續到2017年底。由于存儲器的國產化進程還在計劃和實施當中,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沒有絲毫話語權。為了打破存儲器的壟斷,本土半導體企業這些年開始醞釀在存儲器芯片上謀求突破,并在國家政策和大基金的帶動下開始了大規模的建設高潮。
2015年,紫光集團旗下的國芯收購原屬于英飛凌奇夢達的西安華芯,奇夢達的主業是DRAM研發;2016年7月,紫光集團斥資收購武漢新芯成立長江存儲,紫光國芯聚焦在DRAM產品研發,而長江存儲聚焦3D NAND Flash制造。一個本土存儲器的藍圖開始勾畫。在DRAM方面,則有以聯電為后盾的福建晉華以及兆易創新和合肥市政府聯手打造的合肥長鑫。
從目前已透露的信息看,以紫光系發展最為迅速,他們研發的32層3D NAND將在今年底提供樣品。爾后紫光將投入到64層3D NAND Flash的研發,屆時與三星、SK海力士和東芝等的差距,會縮小到一代。紫光下一步的目標是開展18/20nm DRAM的研發。如果紫光的上述目標實現,樂見在未來2~3年手機行業將會用上中國本土生產的自主存儲器產品。
跨越技術門檻將是考驗
在樂觀的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到,存儲器的國產化征程將不會一帆風順,技術仍然是一道必須逾越的門坎。存儲器國產化的突破不是靠撒錢就可以實現的,必須要技術在手才行。但技術從何而來?
在DRAM制造技術上,最快的進入也許是取得國外大廠的技術授權。當年臺灣的存儲器產業就是從國外大廠取得授權。但客觀上看,我們從美系(美光)或者日韓廠商手上獲得技術授權的可能性極低,所以在DRAM的進展上還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對中國存儲產業來說,需要探索一條更新的發展路線。有人提出,是否考慮曾經收購了美光技術的研究機構和專利授權公司Round Rock Research LLC、和美光有交差授權服務的Quatela Lynch McCurdy,與這些中間機構合作也許是中國發展存儲產業可以參考的途徑,但這還需要時間檢驗。
閃存市場,其核心技術依然掌握在三星、SK海力士、美光、閃迪以及東芝這些廠商手中。其中韓系兩大廠商都分別占據市場第一和第五的位置,三星擁有33.6%的市場份額,SK海力士為10.1%。面對紫光旗下的長江存儲,當前的幾大閃存巨頭也沒有盲目擴大產能,因為一旦中國廠商進入,閃存的市場會迅速飽和。到那時,中國就有了存儲器價格的話語權。這也是現在趁缺貨閃存價格瘋狂漲價的原因吧!
結語:向蘋果學習系統解決產業鏈
由上可知,我們的存儲器國產化道路還有點兒漫長。在我們用上本土存儲器之前,手機行業不能坐以待斃。最好的過渡是向蘋果學習“系統解決產業鏈”。最近幾年蘋果一直通過各種方法推進“去三星化”,比如蘋果正計劃與富士康收購東芝來解決內存芯片問題, 蘋果推動LG以及JDI等在屏幕上發力, 解決OLED顯示屏供應問題。我們的終端廠商要向蘋果學習,在產業鏈上找到突破口,盡可能擺脫被控制局面。
華為自主研發了麒麟芯片,在CPU上就不再受制于人;和徠卡合作研發攝像頭,在光學方面擺脫了日本企業的控制,這些都是重要的突破。但這還遠遠不夠,要建立全球化的科學供應鏈管理,形成多廠商的供貨能力,或通過收購和整合來形成自己的產業能力。如蘋果在芯片領域的多家企業的收購,以收購加快自己的研發步伐。在這方面,不僅是華為,我們絕大多數的終端廠商,還需再努力一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