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華為走穩高端之路 麒麟芯片“一五計劃”回顧
從2016年11月華為Mate 9/Mate 9 Pro發布,到2017年2月榮耀V9和華為P10/P10 Plus相繼發布,這幾款都是華為和榮耀的高端旗艦機型,且搭載的都是華為最新旗艦芯片--麒麟960處理器。麒麟960一經推出就獲得了“世界互聯網大會領先科技成果獎”,并被美國科技媒體Android Authority評選為“2016最佳安卓手機處理器”。從2014年華為發布麒麟開始,華為高端旗艦手機均采用自主研發的麒麟處理器,并且取得相當不錯的業績。如一機難求的華為Mate 7,如引領手機拍照革命的P9,如定價上萬還遭瘋搶的Mate 9保時捷版,華為麒麟芯片助力華為手機走穩了高端之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5/358606.htm排名前三手機廠商的旗艦機都搭載自研處理器
如果我們看一下2016年的全球手機出貨量排行榜,會發現排名前3的三星、蘋果、華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有自主研發處理器的能力。其實這并不意外,雖然因為產業分工的原因現在生產一臺手機的門檻很低,但是手機行業依然是集各種技術于一身的科技行業,能夠自己設計處理器是科技研發實力的體現,企業擁有強大研發實力在行業競爭中自然是有優勢的。

巧合的是,這三家手機采用自己設計的處理器的順序也是如此。三星處理器自不必說,早期的iPhone也采用三星處理器,2010年6月劃時代的iPhone 4發布,這是iPhone首次搭載蘋果自己的處理器(之前的iPad的已經搭載了)。華為其實在2009年就推出了自己的K3處理器,不過面對的是山寨市場而且不太成功,很多人并不知道。可能是受iPhone4成功的影響,也可能是受K3失敗的影響,華為在閉關兩年之后推出了K3V2處理器,并且第一次在自家手機中采用,而且是定位旗艦的D2、P2、Mate 1、P6等機型。P6因超薄時尚的外觀,領先的性能,銷量超過200萬臺,這給華為手機奠定了良好的品牌基礎。
率先進入四核時代
有人說手機行業用短短幾年的時間走完了PC行業幾十年的道路,這句話可能略顯夸張,但是也不無道理,比如處理器的核數。有人會問,核多有用嗎?當然有用,在手機端因為電池的限制,功耗的控制非常重要,大小核的設計就是為了在功耗和性能之間取得平衡。當前業界公認的智能手機領域最強的處理器蘋果的A10就采用了兩大兩小四核的設計,ARM陣營因為競爭激烈,在2012年就進入了四核大戰,華為搶先在當時移動處理器領域的大佬TI、高通等業界大佬之前推出了四核的K3V2,而且是當時業界體積最小的四核A9架構處理器,引起廣泛關注。K3V2有四個A9內核,主頻分為1.2GHz和1.5GHz,低頻小核功耗低,高頻大核性能好,通過DVFS動態電壓頻率調整可以很好的兼顧性能和功耗。
K3V2不管是四核的設計還是大小核的選擇在當時很先進的,但是K3V2的GPU部分采用了比較少見的Vivante公司的GC4000,使用TSMC 40nm工藝制造。不夠先進的制造工藝和GC4000這款GPU的兼容性問題,使得K3V2出現了功耗問題。

后來取得了成功的麒麟910就是在K3V2的基礎上改進的,使用了28nm制程和替換了Mali450 MP4 GPU,CPU還是4核A9,從這方面來看K3V2的四核設計還是很成功的。K3V2為麒麟910跨進SoC,以及后續工藝制程的選擇等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SoC是手機處理器不可逆轉的潮流
看看現在移動處理器市場,除了既設計處理器又生產手機的三星、蘋果、華為這3家外,在公開市場只有高通、聯發科以及少量的展訊處理器可選。而在智能手機初期,移動處理器領域可謂是大佬云集,TI、Nvidia、甚至后來的Intel都是IC行業的翹楚,可是這些大佬都先后退出了這個領域,因為他們都遇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基帶(Baseband)。不同于PC行業,移動處理器的高集成度使得SoC大行其道。華為的K3V2也是CPU+GPU的組合,并沒有集成基帶,在推出K3V2的一年之后,華為推出的麒麟910,首次集成了自研的Balong710基帶,成為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手機SoC,這是一項并不容易的事情,蘋果至今沒有做到,intel沒有做到,三星在幾年后才做到。

說到基帶,很多人會想當然的認為華為是做通信起家的,做好基帶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不然,曾經通信設備領域的老大愛立信和IC巨頭意法半導體的移動芯片合資公司意法-愛立信(ST-Ericsson)在虧損27億美金后也黯然退出,這足以說明基帶并不好做?;鶐鞘謾C中的一塊電路,負責完成移動網絡中無線信號的解調、解擾、解擴和解碼工作,并將最終解碼完成的數字信號傳遞給上層處理系統進行處理,可以理解為通信模塊。支持什么樣的網絡制式(GSM、WCDMA、TD-LTE等 )以及什么頻段都由基帶決定。如果移動設備沒有了基帶就無法接打電話、無法用3G/4G上網,也就不能稱之為手機了,基帶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華為高端手機定位商務用戶,商務用戶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差旅很多,而且出差范圍很可能是全球性的,這就要求手機能適應全球各地的通信網絡。這時候華為在基帶方面的優勢就顯示出來了,支持最全的網絡制式和頻段。華為手機能夠在商務市場異軍突起,優秀的基帶功不可沒。麒麟910集成了Balong710基帶是華為處理器的一大進步,到了920時代,麒麟處理器更是集成全球首個支持Cat6的商用基帶,技術實力可見一斑。2015年11月的全球移動寬帶論壇(MBB)上華為公開展示了最新一代終端芯片解決方案巴龍Balong 750。Balong 750在全球范圍內第一個支持了LTE Cat.12/13網絡標準,理論下載速率高達600Mbps,而上傳也達到了150Mbps。而此時,高通最新的MDM9x45也僅支持到Cat.10,下載450Mbps、上傳100Mbps,聯發科則更加落后。
毫無疑問,華為在基帶芯片是領先的,2014年華為發布麒麟920,此時搭載麒麟920芯片的的是華為Mate7和榮耀6、榮耀6 Plus。Mate7自不必多說,萬人空巷,一機難求。榮耀6率先推出平行雙鏡頭,大光圈模式,也是華為手機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這幾款手機在通話質量,網絡制式,頻段支持,毫無疑問也是遙遙領先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