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駕駛能否改善交通現狀?
近幾年來自動駕駛很火,關于它的探討可以追溯到很多年前,去年隨著AI的討論層出不窮,智能駕駛借助AI的東風,又開始活躍在各媒體的報道中,比較常見的仍是叫好聲一片,但筆者認為,無可否認智能駕駛會對道路交通有積極的影響,但最終道路的擁堵情況,其實跟交通工具的先進性并沒有直接的關系,更多受人類生活方式,城市規劃等影響。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4/358329.htm星瀚資本創始人楊歌在《AI的誤解、困境和爆發》一文中,提出了“正如云、納米、量子、物聯網一樣,AI是一個一進市場就被立刻玩兒壞了的名詞”的觀點,筆者對這樣的觀點表示贊同,例如當年智能家居火的時候,推出一個燈泡,企業也標注自己是智能家居企業,現在只要“有點智能”的味道的企業,自然而然不會放過這么好的標簽。
回到智能駕駛的產品上來,該市場可以稱為是量業務+增量業務的結合,因為它并不是簡單地把一個懂開車的機器人防盜駕駛座上,而是通過改變汽車的形態,利用感知、計算、操作等方式實現駕駛,這種創新有可能改變未來汽車行業的未來。但是,這好像與人工智能并沒有多大的關系。
熟悉人工智能的人應該知道,我們現在說的人工智能仍然處于弱人工智能,姑且稱為1.0版本,它不擁有自主意識,但它只具備單方面的人工智能,如果用在下棋估計問題不大,但如果用在開車上,尤其在中國交通中,難道你會放心嗎?
作為一名開過車的人,你肯定對“紅燈停綠燈走”這種簡單的規則不屑一顧,這些停留在小學課本上的知識,恐怕小學生都不信。在中國交通上,有種重要的“潛規則”——禮讓行人,那么問題來了,機器執行著標準的操作模式(或者國外的交通方式),恐怕沒走出一個街口肯定出事。“車推行人緩步走”的基本功,并不是一項簡單的機械運動,而是要有情感的判斷在里面,尤其在中國,你永遠不會猜到在你開車的過程中會遇到什么樣的經歷。
汽車要具備人一樣的高智能,學習反應分辨率必須要細到厘米級,除了有一整套交通規則和簡單的突發 情況應對辦法之外,你也要懂更多當地交通的“特殊關系”。那么智能駕駛真的是一個夢嗎?理論上絕對不是。
在強人工智能(2.0)與超人工智能(3.0)階段,智能駕駛會變得輕而易舉。它們可以制造出真正能推理和理解問題的的智能機器,并且具有知覺與自我意識,甚至比人類的能力強上億萬倍(要你人類何用)。那么什么時候能實現呢?很可惜,沒有人可以清楚地告訴你,但至少不在今天。
因此回過頭看谷歌智能汽車突破300萬公里的行駛里程,與人工智能向2.0發展的前進道路相比,就會顯得不足一提,在當前智能駕駛的運營多運用于慢速定制路線,降低人力成本與軌道式交通成本有一定的價值,但到智能交通這樣的大行業上看,似乎并沒有多大的推動作用,也讓企業找不到適合的商業模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