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任正非與華為進階明星級企業走過的路
成為全球矚目的明星企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3/345832.htm在2003年之前,外界普遍認為華為只有一家公司,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不過,在2003年3月,華為技術多了一個母公司———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HUAWEI INVESTMENT & HOLDING)。當時,華為控股的股東構成為:任正非,出資額3500萬元,出資比例0.97%;深圳市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出資比例99.03%。華為控股對華為技術的出資比例為99.99%。
2004年,紐約的咨詢機構美世(Mercer)幫助華為設立了高管團隊。任正非希望高管團隊成員可以輪流擔任高管團隊的主席,于是華為由八個人輪流擔任高管團隊的主席,而到了2012年,開始由三人輪流擔任CEO,也就是輪值CEO制度,每六個月輪值一次。高管團隊的其他七個人則作為一個團隊實行集體決策。在一名輪值CEO結束任期后,他就會加入到這個七人團隊,參與集體決策。
華為每個月都要舉行董事會全體會議,高管團隊的七個人也是董事會成員。作為華為的老板、董事會成員,任正非會出席每個月的董事會會議,但是他并不是七人決策團隊中的成員。在華為,董事會、七人決策團隊和輪值CEO有不同的職責和權力。

華為的迅速崛起也受到了政府肯定和支持。2004年,國家開發銀行與華為簽署協議,向華為在非洲和拉美的客戶提供100億美元貸款;借貸額度后來又提升到300億美元。此后,華為的營業收入迅猛增長,銷售額由2004年的38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183億美元。
在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獲得的經驗為華為在歐洲的加速擴張鋪平了道路。2005年,華與英國的跨國電信運營商沃達豐(Vodafone)簽訂了全球設備供應協議,從此擁有了國際地位。到2007年,它與歐洲主要運營商均簽下了協議。
2006年5月8日起,華為全面更換企業標識。華為也從2006年開始定期公布年度的財務報告。2009年華為收入218億美元,首次進入《財富》世界五百強企業排行榜,成為世界通信產業舉足輕重的參與者,也成為中國最國際化的大型公司之一。2010年,華為的年收入達到270億美元,全球排名前50的電信公司中有45家采用了華為的產品。
2013年初,任正非的女兒孟晚舟以華為CFO的身份首次出現在公眾面前,也讓外界產生了是否會成為“接班人”的猜測。
盡管早在2004年,華為上市IPO的消息就不斷傳出,但是直到13年后的今天,華為仍然是一家不上市的巨型企業。華為的管理者認為,華為取得今天的成功的一個關鍵的因素是通過員工持股凝聚了一大批優秀知識分子,華為目前持股員工數量已經超過了6萬名。盡管華為面臨外界要求將公司透明化的壓力,但是公司又不希望將員工持股明細公開,這可能會導致員工互相攀比。華為最擔心的是,公司上市后大量員工一夜暴富,從此失去工作動力。
進三強,華為智能手機挑戰蘋果三星
全球通訊服務市場與消費品市場有很大的區別。通常每個國家的電信市場都被少數幾個運營商壟斷,這也導致了電信設備商并不能像消費品生產商那樣可以開辟更多的新領域。也正因為如此,20年來全球電信設備巨頭進行了多次的并購和重組,到現在只剩下中國的華為、瑞典的愛立信、芬蘭的諾基亞和美國的思科等少數巨頭。北電網絡、朗訊、阿爾卡特和西門子這些曾經響亮的名字在電信設備領域已經成了過去時。
當華為已經成為全球第一的時候,面臨的是如何能夠更上一層樓。顯然,繼續依靠電信設備肯定是不行的。華為開始考慮向消費產品領域進軍,而消費電子產品領域最主要的產品就是手機。不過,華為公司大部分手機產品是供應電信運營商的“貼牌”產品,甚至華為自己的員工也不用華為的手機。如果繼續生產這樣的產品,華為看不到未來。
2011年,曾經主管華為歐洲組網業務的余承東開始負責消費者業務,在他接管智能手機業務的第一年,華為的銷量不到100萬臺。當時,全球大部分的智能手機生產商都使用了谷歌(Google)的安卓(Android)軟件操作系統,以及的ARM公司的芯片組設計。余承東意識到,手機網絡的知識產權才是華為獨特的優勢。
由于高通、愛立信、諾基亞等公司掌握3G手機網專利,曾經有效地將華為阻擋在了很多市場之外。但是,華為公司從下一代4G手機的專利和標準下手,在知識產權上進行了大量的投入,因此得以在三星和蘋果主導的市場銷售手機,同時不會因為知識產權訴訟而付出代價。在歐洲的大部分地區,使用華為組網設備的無線運營商可以在采購智能手機時享受巨大的折扣,這也成為華為手機進軍歐洲市場的一大優勢。
華為的優勢還在于,公司能生產無線通信產業鏈上所有環節的產品,包括發射信號的電信網絡、連接網絡的芯片以及手持設備。這也使得華為手機在信號接收上往往會強于蘋果和三星等競爭對手。
盡管華為已經成為了全球領先的通信設備制造商,但由于其一貫低調的作風,也導致其品牌知名度在全球還很低。因此,在進入全球智能手機消費市場的同時,華為也在花大力氣在全球宣傳自己的品牌。比如,在一年一度的巴塞羅納全球移動大會上,華為的廣告無處不在。在很多國家的機場,也能看到華為的大幅廣告,這家中國電信巨頭發動了一場魅力攻勢。
華為不斷推出與眾不同的智能手機新產品,同時也面臨著國際和國內廠商的競爭。從最初的“Ascend P”系列,到最新的使用徠卡雙攝像頭的P10,華為已經開始引領全球手機的時尚潮流。同時,MATE系列也成為中高端商務手機的代表。華為也通過榮耀系列手機搶占了低端市場。2015年,華為終于成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生產商,全年銷量突破了一億臺。
不過,在2016年,華為也面臨了新的壓力。以OPPO和vivo為代表的中國企業異軍突起,在國內市場對華為形成了夾擊。而華為手機的利潤率不高,也成為余承東心中不可描述的痛。國際權威行業研究公司估計,華為智能手機在2016年第三季度的營業利潤只有2億美元,而蘋果的智能手機利潤是85億美元。由于不能向美國的無線運營商銷售設備,華為也無法打開美國的智能手機市場,美國也一直是華為在全球市場的瓶頸。
由于余承東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要在幾年后超越蘋果和三星,他也被媒體稱作“余大嘴”。不過,任正非對華為的手機事業還是有更清醒的認識。他說,過去十年蘋果公司就推出了兩、三款手機,盈利是2336億美金。你們說要超越蘋果公司,我同意,但我指的是在利潤和服務水平上超越蘋果,而不是銷售臺數。如果三年內,華為的服務水平趕上蘋果,利潤率趕上OPPO/vivo,我們就很滿意了。任正非還強調,蘋果、三星、華為是構成世界終端的穩定力量,要和諧、共贏、競爭、合作。“滅了三星,滅了蘋果”之類的話,無論公開場合,還是私下場合,一次都不能講。誰講一次就罰100元。
5G時代,華為力爭引領全球
2015年,華為全年實現銷售收入人民幣3950.09億元,同比增長37.1%。在2016年度《財富》世界五百強公司排行榜上的排名,從上年度的第228名躍升至第129位。目前,華為有17萬多名員工,業務遍及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

華為2015年的業務構成(單位:人民幣百萬元)
為了保持在全球的領先位置和持續的增長速度,華為把發展目標放在了未來的5G無線服務的技術開發上。5G標準要到2020年才完成,這項技術的聯網速度有望達到現行4G網絡的60倍,支持的聯網設備數量是4G網絡的1,000倍。5G將成為物聯網和智能城市發展的架構。在建設5G網絡的爭奪戰中,華為和愛立信都在力圖成為領軍企業。
我們都希望華為能代表中國,成為美國蘋果和韓國三星那樣領導全球的企業。盡管路還長,征途艱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