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誕生5年成雞肋 還能翻身?
在經歷了2015年的高歌猛進之后,整個智能手表市場表現迅速轉入疲軟狀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3/345152.htm誕生不超過5年,但智能手表的好日子看上去已經走到了盡頭。

去年年底,蘋果向Apple Watch推送了新系統watchOS3.1.1。這本來只是一次小小的升級,卻引發了極大麻煩:不少第二代蘋果手表在更新后系統無法運作,成了名副其實的“磚頭”,引來果粉大吐槽。盡管蘋果公司隨后的危機處理非常成功,但挑起智能手表半壁江山的蘋果手表尚且出現如此低級錯誤,讓消費者對智能手表的技術成熟度、安全性等問題產生各種懷疑。
蘋果智能手表占到了整個智能手表市場一半的份額,但據IDC的數據顯示,2016年第三季度Apple Watch銷量同比暴降71%,從2015年第三季度的390萬塊降至110萬塊。如果曾經被炒到5000元一塊的蘋果表現都如此不堪,其他智能手表生廠商的境況可想而知。眼下,不少看清事實的廠商都選擇了暫時中斷智能手表的項目,寒冬籠罩下的智能手表行業,未來還有機會翻身嗎?
在當前智能手表市場中,除蘋果手表以外,安卓系統下各硬件廠商開發的智能手表占據了大約另外30%的市場,其余的份額被非安卓平臺比如三星電子的Tizen平臺手表、Fitbit等瓜分。IDC的調研數據顯示,去年三季度全球安卓手表的銷量暴跌了四成,僅有270萬塊。由此可見,整個智能手表行業正處于滑坡當中。究其原因,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首先,蘋果在進入到智能手表市場后,剛開始確實對整個行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其他廠商看準機會后紛紛進入。這些企業判斷,蘋果一般只會選擇成熟的市場進入,其它廠商與平臺自然認為智能穿戴設備的春天將要來臨。但誰會想到,即便強勢如蘋果,也難免有看走眼的時候,隨著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大,智能手表在某種程度上淪為了“偽需求”。被蘋果手表上市催熱的智能手表,某種程度上是個泡沫。
其次,智能手表對于大眾用戶來說,一直處于一種很尷尬的境地。為何這樣說? 智能手機的普及,對于大多用戶來說并不需要智能手表的功能來補充,如今智能手機的功能已經很完善,而像一些心率監控等健身或者健康監控方面的功能應用,價格便宜的智能手環完全可以替代,并且佩戴起來更加方便。作為補充配件,智能手表顯然對用戶的實際幫助并不大,可以說是典型的“雞肋”。
再次,創新不足。不管是蘋果還是谷歌,目前都尚未發掘出智能手表的真正潛力,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缺乏實質性的創新。近兩年科技的創新研發不足,也影響到了智能手表在硬件外觀以及應用功能上的突破。譬如,折疊屏能夠應用在智能手表上,在顯示領域起碼要比當前的產品占更多的優勢,但卻遲遲不見上市。
最后,智能手表本身其實存在不少缺點。論價值,智能手表較機械手表差距甚遠,很多消費者無法割舍對機械表的情懷。時下,大多數人戴手表是為了彰顯身份,但即使是號稱“智能手表中的勞斯萊斯”的蘋果手表,其價值也根本無法和那些瑞士名表相比,哪怕是三線品牌。
那么,智能手表市場還有沒有機會呢?
在去年初的拉斯維加斯CES大展上,谷歌智能手表高管曾經向外界描述過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的精妙藍圖:“用戶的手腕將是一個絕佳的位置,可以發揮出谷歌的威力來幫助人們的日常生活。”消息人士透露,谷歌內部目前并沒有放棄智能手表市場的計劃,相反,除了強化智能手表操作系統的研發之外,谷歌也準備效仿其自有手機業務,自行研發銷售谷歌品牌的智能手表硬件。
智能手表雖然已成“雞肋”,但智能可穿戴設備未來還有不錯的發展前途。IDC發布的一份2016-2020年可穿戴設備市場預測報告顯示,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需求量還很大,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超過200億美元。不過,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多點開花”,其中基礎可穿戴如健身追蹤器等智能硬件產品,正朝著更簡單易用的方向發展,未來將成為智能可穿戴領域的主流。而作為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中的“高附加值”產品,智能手表目前還遠遠沒有達到普及的程度,未來低價、多功能智能手表仍是市場主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