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顛覆的醫療:我們可以活到150歲?
AI醫療擔綱IBM第四次轉型成敗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2/344342.htm很大程度上,體積從主臥縮小成3個疊放的比薩盒大小,擁有超過30個APII(應用程序編輯接口)的Watson在醫療領域的表現,對IBM來說將是第四次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盡管Watson已進軍金融、零售、時尚、教育、汽車等更多垂直領域,但醫療健康仍是目前最強的領域。
“未來五年,我們所作的每一個決策,無論個人或是專業機構,都將受到Watson的協助。”2016年初,IBM董事長兼CEO羅睿蘭(Ginni Rometty)宣布IBM正式歷史上的第四次轉型時表示,Watson擔綱的人工智能是此次轉型關鍵。

2014年,IBM專門組建了Watson部門,目前該部門擁有約1萬名員工。現在,這個團隊超過一半為醫療團隊。從最早帕金森專項治療,到利用醫學影像 “狙擊”癌癥、糖尿病、心臟病等重大疾病,與相關團隊的合作研究,Watson帶給IBM的收益將不僅限于Watson系統自身的、收入,還包括Watson助推下的包括云服務業務、咨詢服務、新藥研究在內的多個業務板塊。
與百度等其他對手相比,Watson從一開始就采用了商業化運營手段。它在中國的野心是,期望通過與政府部門、醫療機構、商業機構和學術團隊合作,推動AI醫療在中國的發展。
“這是一個新的服務模式,肯定要收費的。腫瘤解決方案中有些屬于臨床研究,有些屬于咨詢服務,我們今后會區分這些收費方式。”浙江省中醫院副院長江榮林說,未來醫院會專門建立一個部門與進行對接。不過,收費會分幾個數量級,是所有病人都能負擔得起的費用。
去年8月11日,IBM與其在華推廣運營商認知科技共同宣布,與21家本土醫院簽署IBM 腫瘤解決方案(IBM for Oncology)的合作意向協議,此舉標志著正式在醫療領域進入中國。浙江省中醫院就是首批合作醫院之一,此后,又有兩家中國公立醫院加入了這個陣營。此外,已與4個縣級市簽署了框架協議,進行前期試點。
數據顯示,僅2015年,中國就有近430萬新發癌癥病例和281.4萬例死亡病例。目前美國所有癌癥的5年生存率為66%,而中國所有癌癥的5年生存率僅為30.9%。造成這種明顯差距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我國目前在腫瘤規范診療方面水平參差不齊。
“中國醫療健康領域面臨的一個突出挑戰是,優質健康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除了要在政策和體制上想辦法之外,我們更要向科技創新要解決方案。”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說,腫瘤解決方案只是健康提供的眾多解決方案之一,Watson健康將人工智能、醫學生物學前沿科技創新與循證醫療大數據結合起來,能夠在醫學研究、高效診療、認知關懷和個人健康管理等四個方面提供獨特的價值。
難以想象的AI醫療前景

換個角度看,人類有大約幾千常見疾病,以及幾萬種常見藥品。而人工智能可以在這幾千種病和幾萬種藥之間進行有效匹配——有效匹配,正是人工智能的強項。例如擁有1500萬司機和近3億用戶的滴滴打車,可以在上億的對象中實現有效的、快速的匹配。
僅僅是疾病診斷匹配這一項,其中蘊藏的商業化前景就不可想象,這也是IBM、百度都把轉型成敗押注在醫療AI上面重要原因。
外界所熟悉的是,谷歌用AlphaGo戰敗了全球圍棋高手;所不熟知的是,是這家公司同IBM一樣,正利用AI顛覆著醫療領域。
2016年初,谷歌DeepMind成立DeepMind Health部門,2016年11月,與英國國家健康體系(NHS)合作,分享NHS 下屬規模最大三家醫院的 200萬名患者的醫療數據。
DeepMind 將用這些數據開發一款“Streams”軟件,聲稱它能每年拯救一萬條生命。“Streams” 內含病人化驗結果、醫療記錄并提供即時短信息服務。Deepmind 計劃在 2017 年發布 “Streams”,醫生和護士能夠在手機上收到Streams對有急性腎病和血液中毒風險的病人發出的分析警告,對患者的救治時間,也將從幾小時縮短到幾秒。
在印度,微軟與印度的非營利性組織LV Prasad眼科學院(LVPEI)合作,處理了大量數據(110萬人的匿名記錄),向醫生提供了盲癥如何在印度蔓延的信息。印度占全世界2.85億眼病病例中的近5500萬,這也是微軟在印度進行這一項目的原因。
“醫療人工智能的起跑點本質上是一樣的。人工智能所有的算法、底層技術都是開源的,難點在于要在開源的算法里面找到一個適合某一領域的算法集,并且不斷調優這個算法集。只要企業有技術積累、數學家和醫療行業專家,就進行產品研發,被新產品迅速趕超也是有可能的。”IBM 認知關懷COO王泰峰說。
這造成了醫療人工智能投資創業的持續火爆,根據CBInsights數據,自2015年年初以來,近一百家類似初創公司獲得融資,其中約20個在2016年獲得了新一輪投資,業務內容貫穿了醫療大數據、醫學影像識別、智能診斷、健康管理、醫療服務、制藥研發、基因科學等領域。
相對而言,初創公司的“發力”領域更細化。在美國,眾多醫療相關公司正在崛起。比如醫療大數據公司AthenaHealth,生產大數據為醫生提供臨床信息參考,提供移動服務;AdvenioTecnoSys,為醫療領域提供高質量的圖像處理和機器視覺服務及解決方案;NuMedii,利用大數據來加快新藥的開發過程等。
在國內,華大基因和碳云智能在全球AI醫療領域也舉足輕重。華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發機構。2013年3月,華大基因成功完成對美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的收購,實現了基因測序上下游產業鏈的閉環。
碳云智能系原華大基因CEO王俊創立,其方向是建立一個健康大數據平臺,剛剛獲得了10億元的投資。此外,還有多美視界,分別向C端和B端推出了小壹醫療機器人,以及去年10月獲得真格基金等投資的12Sigma(圖瑪深維),其第一款產品是針對于肺癌的自動診斷系統,輔助醫生對胸腔CT掃描圖像的分析,幫助醫生提高早期肺癌的檢出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