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手機份額被超越 智能手表業務會怎樣?
危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2/343743.htm華為始終是一家危機感很強的企業。在危機來臨之前,有著敏銳嗅覺的任正非就能預感到危機的源頭所在。
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任正非稱:“華為正在逐步攻入‘無人區’,處在無人領航,無既定規則,無人跟隨的困境;華為現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教學、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學的創新層面,尚未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而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華為已前進在迷航中。重大創新是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理論突破,沒有技術突破,沒有大量的技術積累,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
這幾句話如果拆開分析,幾乎能應用于華為的全部產品線,由于篇幅有限,故只分析適用于可穿戴設備業務線的部分:
首先,可穿戴設備市場本身就是一個無人區。從2011年“可穿戴智能硬件”的概念被提出、落地,迄今已6年有余,但全球市場上尚未出現任一款劃時代產品;即便是被寄予厚望的Apple Watch,也依然難以被稱作成熟。
其次,不論是手機、基站亦或是日前被瘋炒的石墨烯技術,華為每一代產品的技術更新,都是基于元器件技術的提升,如擴充內存、增加像素等。言外之意是,華為(或者說絕大多數廠商)不具備定義產品的能力。即模仿iPhone容易,但定義、設計出iPhone的卻只有喬布斯一人。
曾經有個關于華為的段子。華為手機在向高端市場轉型時,領軍人余大嘴對設計、美感全然沒有概念,于是就去請教任正非;行伍出身的任正非在沉思良久后告訴余承東:“那你就去愛馬仕的店去看吧。”這個余承東親口講述的故事,完整的折射出了華為人在產品與設計上的遲鈍。
手機與通信設備領域的繁榮遮蓋了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在成熟的手機市場與通信領域不會發生,因為在華為面前還有蘋果、三星、愛立信、高通等公司能夠追逐、借鑒;但在沒有出現“標答”的可穿戴設備領域,華為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這對于華為來說,并不擅長。
這些癥結是任正非自己點出的,而其解決方法,也許就在HUAWEI WATCH第二代產品上。
未來
據可靠消息,HUAWEI WATCH 2將于下個月召開的MWC2017上發布。雖然配置與功能尚不明確,但可以肯定的是,HUAWEI WATCH 2將繼續走自己的高端路線;至于低價位區間,或將交給身后的榮耀手表或手環。
這也是華為在手機市場的布局模式。在該模式的推動下,華為于2015年超越小米,成為國內手機廠商霸主——主打性價比的小米先發制人、血洗市場;走精品路線的華為后來居上,顛覆霸主地位。如今,故事的前半段依然出奇的相似;至于后半段能否重演,則要看華為在“無人區”能否找到正確的方向。
One more thing
文章已經結束,最后再列舉一些筆者對未來可穿戴設備領域發展的幾點預測。
智能手環只是可穿戴設備領域的過渡產品,未來智能手表將成為主流。原因有二:收集的用戶數據的價值,遠不及智能手表;計步等手環功能將被手機替代
智能手表的革命,在于何時能夠開發出區別于智能手機的功能。如今智能手表依然是手機的附屬產品,幾乎所有功能都可以在手機上實現,這是智能手表難以發展的核心原因。
小米和華為在智能手表市場上終有一戰。從華米手表的發布,能看出小米正在向智能手表傾斜。
從售價79的小米手環,到如今799的華米手表,小米可穿戴設備的價格一直呈上揚趨勢。除了由于小米手環一代價格已接近底線外,避免“屌絲”標簽重現在可穿戴設備上,也是原因之一。
360等可穿戴設備品牌,雖然面向兒童的用戶定位與小米、華為截然不同,但當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技術與模式趨近成熟時,這些品牌一定也會進軍商務領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