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AMD不給力?Intel為何經常換接口
說完Intel,我們來看看近年非常低調的農企,一說起歷史農企就會很多驕人的事跡,不過好漢不提當年勇,我們從大家印象較深的AM2接口開始說起,2006年,Socket AM2接口發布,支持AMD 64位桌面CPU,接口名“AM2”中的“2”也正是代表著它支持DDR2內存。計劃用于取代原有的的Sock 754和Sock 939接口,從而實現了AMD桌面平臺CPU插槽的統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1/343380.htm
由于K8架構的四核羿龍一再跳票,原定取代AM2的AM3接口無法上市,農企只好在2007年推出的Socket AM2+,由于與AM2完全相容,不少JS直接把AM2接口產品刷新一下BIOS就拿出來當成AM2+賣。

終于來到2009年,農企終于推出了新一代的AM3接口,由于AM3接口擁有938針物理引腳,AM3處理器自然可以用于940針腳的AM2/AM2+插槽主板,但同樣是因為針腳關系,AM3主板不能兼容AM2/AM2+處理器。

2011年,AMD為拳頭產品推土機FX處理器推出御用的AM3+插槽,同時可兼容AM3封裝接口的系列處理器。雖然AM3主板針腳相同,不過由于供電問題,并不是所以AM3主板能兼容推土機,更不用說老舊的AM2/AM2+了。

同時2011年,AMD還發布了APU打樁機系列處理器,當然接口也全面升級到Socket FM1。Socket FM1處理器接口擁有905個針腳,處理器插槽也同樣擁有905個插孔,一一對應。2012年推出的Socket FM2處理器接口擁有904個針腳,比FM1少了一個針腳,所以FM1與FM2不兼容。2014年推出Socket FM2+接口,依然可以向下兼容FM2的CPU。

今年2月底ZEN有望上市,到時肯定會搭載新的接口,也就是傳說中的AM4接口,以今時今日農企的實力,頻繁更換接口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統一平臺提升占有率才是正路!
更換接口用意何在?
首先明確一點,越多的針腳能容納更多的處理器功能,所以以往Intel嚴格按照Tick-Tock戰略,推出有重大革新的產品,更換接口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不過早在幾年前,隨著摩爾定律的失效,實際上7代以來的酷睿處理器,每代也只有5%左右的提升,所以說是擠牙膏完全不過分,加上從針腳數也可以看出端倪,1156與1155,1150與1151,實際上只有1個針腳的差別(不少朋友夢回LGA771護舒寶時代)。更不用說,農企近年的慘淡是完全構不成威脅的,所以這里可以幫農企洗下地,就算農企遭遇如何,Intel依然接口換得很歡,所以這鍋我農企不背。同時就算農企翻身了也是會努力推動接口變更的,所以也就不存在厚不厚道的問題了。

雖然看上去真的沒必要,不過從技術上看,其實Intel沒大家想象中的坑,Nehalem構架支持DDR3內存和整合GPU,有必要更換成1156接口,更不用說支持三通道DDR3的1366接口了。Sandy Bridge大幅提高GPU和Ivy Bridge支持PCI-E 3.0標準同樣需要升級為1155接口。至于Haswell是沒什么必要更換的,不過Skylake的14nm工藝和DDR4內存支持是必須更新接口的。

其實不要單看CPU接口,其實隨著CPU的進步,主板接口也有非常大的提升,PCI-E總線從2.0變3.0,存儲接口從SATA 3Gbps慢慢進化到SATA 6Gbps到現在最新的M.2/U.2接口,USB接口從2.0到3.0再到現在最新的3.1,對性能有追求的朋友是絕對會主動更換主板的。

當然回到最根本的一點,企業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盈利。現在市場不景氣,加上主板這東西用個5、6年根本是小意思,Intel大哥不花點心思,分分鐘餓死下面一票主板小弟。所以,Intel更換接口大部分大多數是技術提升需要,而實在沒辦法為了照顧下面的小弟也會更換接口,不過次數不多。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Cannonlake最快也只能在18年上市,無可否認的是目前接口更換的周期越來越長,從1年1換到2年,甚至是3年,如果Intel 的7nm,5nm工藝無法緊跟摩爾定律的話,恐怕只會越來越長,所以大家可以安心使用自己的2600K了,新出的產品如果資金不足完全沒必要升級,1155主板再戰3年不是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