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的物聯網困局:究竟做連接還是建平臺?
物聯網的運營是集中還是維持現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1/343277.htm此前,中國移動做了一年多的研究課題,試圖得出物聯網的最佳發展路徑。
自頂向下進行戰略規劃時,這個結論似乎是不言而喻的:物聯網的連接單價低,業務標準化程度高,最適合開展全網集中統一運營。
通過調研我們看到,傳統的兩級運營模式已經不再適合物聯網這樣的新業務發展。物聯網公司推出一個產品創新,上線前先要和業務部門確認需求,然后由總部支撐部門下發兩級改造方案,總部和省公司分別改造,然后聯網調測,最終上線的時候,距離需求提出已經3個月。而如果這期間發生需求變更,就要終止整個改造工作,需求調整之后從頭開始。
而反觀中國聯通與JASPER平臺的合作,業務全網統一標準,平臺側已經給出了完整的解決方案和需求模板,客戶經理僅需要按照權限進行產品配置,就可以立刻上線。
由此可見,在物聯網時代需要將計費出賬、產品管理、資源配置、以及其他業務支撐/網絡支撐的能力集中,才能迎來物聯網的大發展。也只有集中的模式,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壓縮業務上線時間,與互聯網企業開展競爭。
當集中化思路基本形成的時候,我們又對省公司的實際情況調研了一番,發現畫風轉變了。
雖然中國移動發展了接近一億的物聯網客戶,但其中約有一半是用的本地網絡,問及為什么不用物聯網專網的時候,答曰物聯網公司的業務產品難以滿足各省公司的創新需求。
可想而知,隨著支撐系統全國集中,業務標準化程度會比現在有很大提升,各地的個性化需求,需要通過層層審批和需求排期,業務上線進度不可能和本地開發相提并論。因此全國集中化的支撐平臺將面臨全網的個性化需求的巨大壓力。
顯而易見,屬地化支撐的高成本難以支撐物聯網的大發展,更缺乏對全網統一的需求和規則的快速響應能力。然而屬地化創新仍是中國移動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通信網絡以及連接的建設、運營、管理以及營銷,屬地公司仍是主力軍等。這個矛盾如何解決?
如果堅持走集中化道路,連接拓展的成本降下來;但屬地公司的個性化需求響應慢,只能依托全網統一產品拓展物聯網。如果所有的創新和行動都必須基于全網統一平臺,那么省公司還有多大的空間來拓展業務?還愿不愿意/能不能扛起物聯網發展的KPI?會不會重蹈聯通3G時代的覆轍,為了推集中化而錯失用戶發展的良機?
如果不做集中化,那我就得仰天長嘆:如果連物聯網都無法實現全國集中統一,還有多少業務和產品適合全網統一呢?
結語
JASPER是全球最大的CMP供應商,擁有超過3500位客戶和25家物聯網服務提供商,跨100個國家長期使用其平臺。2016年初,被思科公司以區區14億美金收購。
可能很多人會詫異,我為什么用"區區"這個詞。因為JASPER堪稱物聯網CMP領域的龍頭老大,手中握有海量客戶資料、用戶的連接信息、成熟的物聯網運營模式,覆蓋全球范圍的支撐體系,財務狀況也不錯,為什么僅僅以14億美金賣身,價值遠低于眾多物聯網初創企業?
答案只有一個:未來,連接并不值錢。
我們還在猶豫什么呢?解決之路在何方?看完我的文章,你明白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