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和PC走向“歸真” 2016年硬件玩法總結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PC硬件DIY經歷了從萌芽、壯大、鼎盛,再到理性、細分和歸真等一系列過程,最初DIY憑借低價優勢迅速擴大了電腦市場的整體規模,接下來則借此風口吸引了太多的非玩家類用戶,因此再往后發展就必然出現逆增長了,畢竟品牌整機和筆記本買起來更方便,價格也越來越便宜。事實上,PC在整個電子產品版圖中的定位,也何嘗不是如此呢?有時候銷量并不能說明一切,但可以確保的是今天的PC用戶以及DIY玩家都是真正在該領域有切實需求的消費者,能同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回味和分享即將過去的2016,自然也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701/342337.htmCPU與主板:前所未有的間隔年
自打硬件DIY開始進入大家視野,各個配件的分工就一直沒怎么改變過,一臺完整的PC是由十個以上的零部件組成的,而每一個零部件都可以自由選擇,只需滿足兼容性的前提,就可以充分發揮個性化的組合方式。不過,在漫長的歲月里,盡管技術、環境、業界和公司什么的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劇變,可是PC硬件以CPU為核心的理念卻雷打不動。就拿年終回顧這件事來說吧,印象中還沒有哪一次的硬件年終盤點不是以CPU打頭的。
這個鐵律終于在2016年被改寫了。

沒錯,描述CPU的文字還是按照慣例排在最前面,可我們要談的卻不是今年英特爾和AMD又推出了什么樣的新品,因為今年基本上就沒有新品,這在長達二十年的DIY發展史上應該還是第一次。英特爾平臺的主流產品是去年問世的第六代酷睿Skylake,主板也是100系的舞臺。關于第七代酷睿和200系芯片組,釋放出來的各種消息倒是不少,可要想買到新平臺,至少也得等到明年去了。且不說第七代酷睿平臺的性能提升備受爭議,200系主板的核心競爭力乏善可陳,總之整整一年下來居然交了白卷,這節奏確實令人覺得唏噓不已。
相比之下,AMD的間隔年其實還更長一些,同種架構衍生而來的CPU和主板已經沿用了四五年,結果被英特爾把差距給拉大了。平心而論,英特爾遭遇間隔年,確實從很大程度上講就是因為AMD競爭力不足。今年AMD的主要任務是為厚積薄發的新平臺進行造勢,這當中包括AM4主板芯片組,以及采用AM4接口的Zen處理器和第七代APU。Zen早已被廣大AMD支持者寄予厚望,而第七代APU則有望在圖形處理方面實現重大突破,更加接近低端獨顯的水平。
AMD新平臺也會在明年初登場,但毫無疑問的是AMD新平臺的吸引力要大得多,因為這一次AMD是架構與制程同時大幅升級,盡管在爭奪性能王座的比拼中還沒有足夠多的勝算,可較之前代產品的改進幅度,卻是近年來CPU領域罕有的激進式突破。透過AMD公司給出的數據,結合一些工程樣品的評測報告,可以確信Zen比現階段最強的AMD處理器還要強得多。站在公正的角度,AMD能做到這一點就足夠了,不是嗎?
所以,每逢談論CPU及主板的時候,感覺今年從開始到結束,一直都在期待明年,這真是一種意味深長的體驗。繼“后PC時代”之后,現在是時候提出“后英特爾時代”這個概念了,畢竟英特爾的地位依舊穩固,卻不再是PC硬件更替中的熱點中心,領頭羊變得越來越像水電煤,而且放眼未來這個趨勢似乎還會持續下去。
顯卡:跌宕起伏,熱點不斷
與CPU相反的是,今年顯卡領域的爭奪算得上是史上最精彩的階段性戰役。既然CPU讓人聯想到了漫長曲折的DIY發展之路,那么我們同樣也可以簡要回顧一下顯卡的歷程。上世紀末的最后幾年是雜亂無章的混戰,隨著1999年NVIDIA率先提出GPU的概念,并發布了繼RIVA 128和TNT之后的卡皇GeForce 256,顯卡芯片廠商便開始迅速洗牌,短短兩三年后就變得跟CPU一樣只剩下兩家公司,其他力量毫無話語權,一直持續到今天。近年來,NVIDIA和AMD彼此起起伏伏,卻一直咬得很緊,不論是技術還是市占率,都鮮有壓倒性優勢出現。
另一方面,也許AMD在CPU領域暫時被壓制,等同于按兵不動苦練內功,于是公司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來經營獨顯業務了。之前有一段時間NVIDIA占據著主動,尤其是在基于第二代麥克斯韋架構的GTX 980/970上市之際領先AMD大半年,可AMD很快就趕上來了,還另辟蹊徑地打造出了最強小卡Fury Nano,從整體看在技術和口碑方面并不遜于對手。這種白熱化的競爭在今年達到了新的高峰。

今年從一開始就注定會不尋常,因為A/N兩家巨頭都會在今年更新制程,從28nm進化到16nm,每個玩家都非常期待顯卡性能的大躍進。事實并沒有辜負預期,只是具體流程有些出乎意料。當然,從來都沒有百分之百精準的預言,變化與不測、調整與矯正才是常態。AMD先是小試牛刀地趕在3月率先發布了雙芯卡皇Radeon Pro Duo,發揮舊制程余熱的同時也成為了最強單卡的代名詞,將了NVIDIA一軍。不過,接下來的故事就變得復雜起來。
NVIDIA率先推出了基于16nm新制程的帕斯卡系列顯卡,而且節奏極快,4月是專業計算卡Tesla P100,5月消費級顯卡GTX 1080/1070問世,每款新產品都顯露王者之相,對得起劃時代顯卡的名號。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AMD的16nm北極星身上,可是乍一看AMD卻讓大家失望了。7月上市的RX 470/470雖然制程、架構都有大幅改進,性能卻只有中流水準,RX 480的定價是1999元,幾乎只有GTX 1070的一半。這個世界最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在跟你比最強性能,你卻在和我賽性價比。在2000元以下的中端市場,北極星顯卡賣得不錯,這讓NVIDIA有些措手不及,倉促發布更高端的TITAN X之后便開始密謀低端布局。
年中的錯位競爭結束之后,下半年NVIDIA和AMD玩起了史無前例的卡海戰術,NVIDIA往低端進軍,接連推出了四款顯卡,分別是3GB/6GB GTX 1060和GTX 1050/1050Ti,而AMD則不甘示弱地推出了RX 460和RX 470D,完全是在以“卡位”的方式同NVIDIA爭奪千元級用戶群。倘若將預計于下個月發布的GTX 1080 Ti包含在內,那么NVIDIA今年在消費級市場推出了八款新顯卡,AMD也多達五款,這樣密集的節奏著實讓人回味無窮,用戶也得到了實在的福利。
簡單講,顯卡已成為硬件DIY的支柱,這一點毋庸置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