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NOTE 7炸了 這家國內公司恐成最大贏家
ATL集團架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10/310803.htm追根溯源,ATL隸屬于日本著名電子器件公司TDK,最初是由著名的硬盤磁頭生產商新科里面的部分人創建的,而新科是隸屬于TDK這家日本公司。
起初ATL資源緊缺,很多時候都找TDK幫忙,后來日方提出兩個方案,第一是被日資收購,第二是不允許再找新科尋求幫助。無奈之下ATL只好選擇被收購。后來ATL經過多年的埋頭苦干技術積累,再加上領導層次的遠見,2011 年自動化的改造之后逐漸成為國內鋰電第一。
后來ATL在福建建立了總部,目前成立了CATL,這家公司絕大部分由原先的ATL高層占股份,已經可以說是一家中國的公司。而東莞ATL目前還沒有上市,出資方也暫時沒有找到任何中國背景。因此,可以認為這家企業屬于在華日企。由于濃重的日本背景,鋰電業內人士經常戲稱廠內同行為“二鬼子”。
根據國際權威調研機構IIT發布數據,2013年ATL在全球聚合物鋰電池行業持續排名No.1。

全球聚合物鋰電池行業出貨排名(2012和2013)
今年1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中,ATL總裁曾毓群說:“我們的理念是引領國產化,所以設備國產化率是86%,材料是88%,帶動了相當多的電池企業上市。”他還指出ATL已投資超過4億人民幣,每年研發經費在6~7億人民幣,ATL在國內的地位是得到很多行內人士和客戶的認可的。

2016年蘋果全球供應商名單,ATL的兩家工廠位列其中(紅箭頭所指)
正如很多人所說,ATL是一個很舍得投錢做研發的公司,也是國內最強的鋰電池公司。
透過現象看本質,剖析國內鋰電現狀
這次NOTE 7爆炸事件,讓國內消費者對于ATL的了解加深,同時也讓人明白到中國制造的實力(雖然說是日企控股,但和國內真的有千絲萬縷的關系),讓人清楚到中國鋰電的進步。但中國的電池廠商到底能有多少競爭力呢?我們不妨看看國內銷量靠前、知名度高的幾個廠家,從中一窺真相。
國內旗艦手機采用的電池的部分情況如下表所示(注,表中未列出該手機的所有電池供應商,而是僅就已經報道的拆機新聞作出的統計)。

互聯網品牌的手機一向以低端、性價比的表現贏得粉絲喜愛,典型廠家如小米、魅族,不僅具備快速充電技術,而且作為兩個廠家的主打產品,小米5和魅族MX6手機分別選用的是飛毛腿、德賽,兩個國內廠家作為電池供應商。由此可見,國內廠家在滿足快充、大容量這兩個智能手機電池的加分條件之下,基本安全還是可以保障的。這兩款互聯網模式營銷的高性價比手機,在國內也有數百萬上千萬的銷量,可見其可靠性還是有保證的。
而具備品牌溢價能力的華為、三星、蘋果、OPPO、ViVo廠家的旗艦級手機,無一例外的選用了非大陸廠商,如ATL、SONY以及臺灣新普。同時,公認溢價較高的錘子手機,采用的也是韓國LG的電池。這也證明,在高檔次、高溢價的手機品牌中,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廠商,都傾向于選擇國外的電池供應商。
可以說,盡管三星強調了中國區的銷售的手機由于采用了中國本地制造的電池而未發生安全隱患,實際上和中國的電池企業并沒有什么關系。而且,中國的電池廠商們目前也沒有受到國內外智能手機廠家的青睞。
本次三星手機的爆炸事件也給予了國內廠商很大的機會。畢竟,小米、魅族巨大的出貨量之下,國內電池也沒有產生如此可怕的后果。借此機會繼續進步,甚至突破ATL、SDI等國外廠家對高端旗艦手機電池的壟斷,也是指日可待的。
手機鋰離子電池已經是一個高度分工的產業。正負極材料、導電劑、粘接劑、銅鋁箔、隔膜、電解液、鋁塑膜等原料,都長期依賴國外進口。目前并沒有哪個廠家實現了手機電池的全產業鏈的覆蓋,全球的鋰離子電池生產廠商在這里都是公平的。
而手機電池的電芯組裝和電池封裝是制造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工序。電芯組裝出來后,將來成品電池的容量和性能就已經確定了。但還需要經過封裝,電池才算完成了制造過程。實際上,我們見到的電池廠可能僅僅完成電芯組裝或者是電池封裝的一個工序,或者兩者皆有。
對電池封裝廠商來說,電芯廠商無非就是一個原料供應商。而且封裝廠商直接與手機客戶對接,擁有更好的品牌效應和商業話語權。例如,我們拆開手機后可以看到手機是被哪家封裝的,但很難弄清楚到底是哪個廠商制造的電芯。
盡管這兩個工序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但電池包裝上展示的廠商,大都是封裝廠商,而非同等重要的幕后英雄——電芯廠商。我想,國產電池所面對的最大挑戰,無疑就是和ATL和SDI一樣,迅速完善整套產業鏈,讓世界看到中國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