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衛星升空背后的資本局:華為、聯想等提前入局
隨著全球首個量子衛星“墨子”的升空,背后的資本“推手”也逐漸浮現。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8/295657.htm8月16日凌晨1時40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在酒泉發射升空。對于資本市場而言,也預示著規模高達500億元的量子通信市場加速落地。從提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計劃,到量子信息科技“實用化”,坐鎮發射現場的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就是國內量子通信領域的關鍵人物。
記者注意到,潘建偉不僅是科學家,他在2009年參與發起設立的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大國盾)也是國內量子通信產業的“翹楚”。據與其有關聯的上市公司披露,該公司2015年度凈利潤已達5000萬元。
據科大國盾工商信息顯示,公司股東除中科院、中科大、北京和杭州等多地的國資外,也有大量民間資本通過基金投資提前布局。其中不乏聯想控股、華為控股、歌斐資本等明星資本。對此,記者16日下午多次致電科大國盾,但均無人接聽。
量子通信迎“風口”
8月16日凌晨,我國自主研發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成功發射,這將有助于我國量子通信技術的發展,并加速高保密度信息傳輸技術的應用。
量子通信業頗受國家重視,“十三五規劃”將其列為戰略新興產業第二位。16日量子衛星成功發射將量子通信帶入大眾視野,而業內也有人將2016年稱作“量子通信產業規模發展元年”。在多方刺激下,相關實驗雖尚未完成,資本市場卻早已布局。
據相關研報分析,投資量子通信領域的上市公司有十余家,而具有量子通信核心設備制造能力的非上市企業有科大國盾、安微問天量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問天量子)、九州量子。
九州量子原名都飛通信,是新三板掛牌公司,于2016年8月10日完成證券簡稱變更,被稱作“量子通信第一股”。其控股子公司浙江神州量子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是滬杭干線建設和運營商,而這一干線是全球第一條商用干線,肩負著探索量子通信網絡商業盈利模式、打造產業化鏈條的重任。
科大國盾和問天量子雖然尚未顯露出上市計劃,但也與多家上市公司有合作。15日晚間,亨通光電發布公告稱,擬與問天量子合作成立合資公司,切入量子通信產業。
受到資本青睞的這兩家非上市公司都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問天量子官網介紹,公司系由蕪湖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同投資成立,注冊資金3010萬元,依托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現已建成省級量子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量子信息研發平臺,研發實力雄厚,其量子密碼通信技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而科大國盾的第一大股東為潘建偉,作為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計劃的提出者、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是推動量子信息科技實用化的“開路先鋒”。而據科大國盾官網介紹,該公司發源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擁有中國最多的量子通信領域技術專利,是國際云安全聯盟(CSA)成員。
工商信息顯示,科大國盾注冊資本6000萬元,在北京、廣東、上海等地擁有4家子公司。該公司還擁有上百件與量子技術有關的發明專利,十幾件與量子通信有關的軟件著作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