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可持續發展報告聚焦消除數字鴻溝和氣候變化
華為今日發布主題為"聯接未來"的2015年可持續發展報告,總結了公司在過去一年取得的可持續發展成果,包括緩解全球氣候變化、實施消除數字鴻溝系列項目、履行保障網絡穩定安全運行責任以及支撐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相關舉措等。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8/295416.htm華為公司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任陶景文表示:"信息和通訊技術是現代人類進步的關鍵推動力。以聯接為基礎的ICT技術正在促進各行各業實現轉型,在提升業務運作效率和豐富人們生活的同時,可以有力拉動社會升級、創造更多的經濟機會并更好的保護環境,有效地促進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華為不斷優化可持續發展管理,并將可持續發展全面融入企業經營,確保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公司業務戰略一脈相承。陶景文說道:"在業務發展的同時,我們非常注重積極承擔企業責任,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關注運營可持續性,幫助客戶有效使用我們可持續的產品、解決方案和服務,與各方攜手建設和諧商業生態環境,共建美好的全聯接世界。"
對于下一步可持續發展工作重點和方向,陶景文指出:"技術變革日新月異,技術應用方式的不斷演進,利益相關方的要求不斷提高等,給我們帶來了較大挑戰,但也讓我們有機會打造可持續發展競爭優勢。2016年,華為將重點關注消除數字鴻溝,讓更多人享有信息接入;強化生態設計能力,提高產品和解決方案能效;落實循環經濟戰略,擴大手機回收項目范圍;繼續推行供應商節能減排項目,構建綠色全球供應鏈。"
華為的可持續發展愿景是消除數字鴻溝,促進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華為將不斷努力實現該愿景,采取負責任的經營方式,與產業鏈各方攜手,厚積薄發,共建更美好的全聯接世界。
華為2015年可持續發展報告的要點如下:
消除數字鴻溝
·華為在非洲部署的無線基站和LTE網絡數分別占總數的50%和70%以上。華為部署的光纖網絡長度超過50,000公里,為非洲帶來了更優質的電信網絡連接。
·與客戶合作,2015年在斯里蘭卡新建500多個基站,助力眾多家庭接入寬帶網絡,其中80%的家庭從沒有使用過寬帶服務。
·為埃塞俄比亞64所學校的50,000多名學生提供網絡接入,幫助他們提高學習效率,促進當地教育改革。
·擴大旗艦項目"未來種子"范圍,覆蓋67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培養下一代ICT人才超過15000名。
·攜手孟加拉國政府和運營商,啟動女性ICT培訓項目,為該國64個地區的24萬名女性提供ICT基礎培訓。
·在中國河南省部署遠程醫療平臺,每年可進行10000多次遠程疑難病例會診和30000多次遠程診斷。
網絡穩定安全運行和用戶隱私保護
·保障全球130多個重大事件及自然災害期間的網絡穩定運行,為全球近30億人口提供穩定可靠的網絡。
·尼泊爾8.1級地震發生后,華為第一時間做出響應,在24小時內迅速恢復了醫院、政府、救災中心、大使館等重要站點,向應急服務機構和當地災民提供關鍵的通信服務。
·從政策、組織、流程、技術等方面構筑端到端可信賴的全球網絡安全保障體系。
·獲得德國下薩克森州4個市政府頒發的"網絡安全透明度"獎以及ICSA實驗室頒發的"10年卓越信息安全產品(EIST)"獎
推進綠色環保
·通過低功耗芯片、高效硬件設計、軟件優化和動態節能管理技術,實現核心路由器能效提升25%,無線基站能效提升20%。
·華為的產品因滿足高標準環保要求,獲得了領先環保證書。共有6款手機產品獲得了UL110綠色產品認證,其中5款手機獲得了最高等級鉑金級認證。全系列園區交換機獲得T?V萊茵綠色產品認證。
·實現自身運營過程節電4,430萬度,單位銷售收入能耗同比降低13.8%。
·華為自建的太陽能電站每年發電量達到2,000萬度,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8萬噸。
·供應商通過開展節能減排項目實現二氧化碳減排72,000多噸。
·通過節能技術改造、優化產品包裝和物流運輸、使用清潔能源等方式實現節電964萬度,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9,000噸。
·擴大全球手機回收體系, 在全球23個國家和地區回收廢舊手機,推進廢舊電子產品得到最大化價值利用及合規處理。
實現共同發展
·海外員工本地化率達到72%,全球員工保障投入超過14億美元。
·加強公司治理和合規經營:推動海外子公司的合規體系建設,累計在85個主要國家任命和培養了合規官;99.4%的員工簽署了《華為員工商業行為準則》。
·持續加強供應鏈管理,優化沖突礦物管理戰略,推動977家供應商完成沖突礦物調查,落實負責任的采購實踐。
·在多國開展各種公益活動,包括支持ICT創新、支持社區環保和文化活動,支持人才培養和教育事業,向公益組織提供支持,以及關愛弱勢全體等。
·華為的可持續發展成果也獲得了行業的認可,包括英國電信BFSF(美好未來供應商論壇)金牌、沃達豐Project Spring杰出貢獻獎以及行業組織頒發的社會責任表現金牌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