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靠啥擁抱智能時代 任正非怎么說?
今年5月,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組織召開了4次座談會,與華為公司Fellow討論了在華為在智能社會時代的策略,討論問題包括人工智能、流量、終端、4G/5G、芯片網絡能源等多方面的問題。任正非認為,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將變成智能社會,智能社會就是信息大爆炸的社會。這個時期充滿了巨大的機會,沒有方向、沒有實力的奮斗是不能產生價值的。沒有正確的假設,就沒有正確的方向;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沒有正確的思想;沒有正確的思想,就沒有正確的理論;沒有正確的理論,就不會有正確的戰略。華為具備多路徑、多梯隊研究的實力,但是方向是否正確?未來社會是什么樣子?本文摘選自4次研討會的實錄,并在不影響原意的情況下重新進行了排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7/294642.htm如何在堅持管道策略的基本原則下開展智能化學習?
問題:華為堅持管道戰略,開放合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對未來方向進行探索和研究,掌控不確定性。而人類智能化來自于學習,學習的基礎是算法和數據。如果我們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怎么學習?
任正非:我們要做一個管道操作系統,下面操作管道,上面中間平臺是網絡集成,對上還要能力開放,把所有內容接進來,實現管道的三點銜接,即任何兩個點經過一個轉接點就能接通。我們的網絡已覆蓋世界的1/3,是有可能減少我們內部的轉發。當接通需要轉發次數變少,價格成本也就降低了,速度也快了。管道操作系統“上不碰內容,下不碰數據”,只是負責信息流量的傳送,但我們并不知道送出去的是什么,只要傳送了就要收費,包括信息垃圾。有人說,我們需要過濾垃圾,否則將來流量太大。如果我們現在要去區分數據的有用性,就成了一個內容公司,要同時打贏兩場戰爭:信息傳送和信息過濾,我們公司有這樣的能力做到都是佼佼者嗎?如果有一場戰爭不是佼佼者,會不會導致全局失敗?而且我們也不能利用別人的數據來產生新的數據做經營,那會涉及國家的安全問題。

我們說管道操作系統“上不碰內容,下不碰數據”,并不是建立兩個混凝土的夾層墻來隔源的。在支撐別人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充分理解客戶需求,包括對方提供的內容需求。我們是融合在里面,給內容提供良好的服務,讓內容能夠通過我們中間件運轉起來。數據在我們平臺里運轉,又還給數據;內容在平臺里運轉,又還給內容。就像銀行流鈔票,但并不擁有,鈔票都是別人的。
蘋果公司是最好的服務商。人類社會有兩次整合:第一次是橫向整合,IBM推動兼容機,Intel發明286/386/486……,抄了蘋果公司的后路,后來蘋果公司放棄了,兼容機推動了全世界普及了電腦,給今天人類信息社會的文明作出了偉大貢獻。第二次是蘋果公司垂直整合,幾百萬個應用組合在手機里面,這就是互聯網隨人移動。它也是不碰內容的。在這方面,我們公司與蘋果公司相比,還有弱點,是否可以花三年時間努力往前趕一點?現在還不好說。
徐直軍:不同的公司對數據的做法不一樣。互聯網公司千方百計想擁有數據,基于已有數據做各種事情,但IBM不擁有用戶的數據,IBM的認知計算主要服務于企業,服務于企業時,企業并沒有把數據提供給IBM。回到我們所說的人工智能或者認知計算,首先看這是一個技術,未來多種場景都有需要。我們幫助運營商建網絡、發展業務,都需要這個技術,它無處不在,我們是提供整個解決方案去幫助客戶創造價值。
關于人工智能
問題:現在都談AI人工智能,對于這個領域,華為的看法以及未來是否有計劃進入?從哲學角度來講,上帝創造人類,現在人類要創造新的人類,新的人類將來是否會替代人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