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讓制造露出“微笑”
但楊華勇同時也強調,我國機器人產業在擁有重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不少挑戰。“集中體現在工業機器人的設計、加工制造、標準機檢測、市場開發等方面,尤其是在機器人的關鍵零部件、基礎件等方面落后于發達國家。此外,在機器人研發的人才方面,我國應用型人才短缺,而高等院校、職業院校、技工院校等機器人專業尚未完成。我國機器人產業需要新的思路,這包括新型人工的智能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楊華勇說。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5/291706.htm機器人基礎與前沿技術正在迅猛發展,涉及工程材料、機械工程、傳感器、自動化等各方面,許多學科交融、相互促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王田苗認為,就服務型機器人產業而言,未來在人工智能技術、智能汽車技術、智能材料技術、生物醫學技術等四個方面潛力無限。
浙產機器人借勢而上
2012年底,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全面推進機器換人”的決策部署。近年來,“機器換人”在浙江大地蔚然成風。據統計,目前我省在役機器人總量超過3萬臺,占全國的15%左右。僅在杭州,自主研發生產機器人的企業就超過40家。這對我省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而言,既是機遇,也是一場挑戰。
一方面大量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具有智能化改造和提升的內在需求和動力;另一方面國產的智能制造產品、裝備、技術和服務也在加快發展,能夠提供推進智能制造應用的有效支撐。我省推進智能制造的市場空間非常大,也有相當的產業基礎,同時也具有產業的優勢。省經信委副主任馬錦躍表示,機器人是智能制造機器中的關鍵環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我省智能制造發展的水平。
“浙江發展機器人產業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約,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比如,從國家布局的角度,一些基礎性的配置顯然不在浙江;新一輪布局中重點產業基地、研發基地和檢測中心也幾乎沒有浙江的影子;核心零部件技術缺乏,系統集成企業總體上規模不大;相關領域存在人才不足的問題;對不同生產領域的工藝優化設計能力普遍偏弱等。”浙江省機器人協會會長朱世強表示。
在朱世強看來,浙江機器人產業健康快速發展,既要圍繞現實的市場需求,又要瞄準未來的方向進行提前布局。從現實的角度看,浙江發展通用工業機器人的可能性不大,但圍繞產業升級改造過程中大量需要的、以機器人為核心裝備的自動生產單元,應該有很好的發展空間。從未來發展方向看,服務機器人的發展空間很大,比如助老助殘機器人、家用機器人等,不久的將來有望形成比較大的市場規模。
“浙江機器人產業創新能力不夠,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尚未形成產業化實力。比如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器技術等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在精度、可靠性、穩定性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建議,在中小企業眾多的浙江,更加需要補齊科技創新力量薄弱的短板,鼓勵高校科技人員進駐企業幫助進行質量、技術方面的提升,從而使浙江機器人產業更好地轉型升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