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視一直在帝國與亡國之間彷徨
比如一部最新上映的電影,優酷有,你沒有,一部最新的綜藝,愛奇藝有,你沒有。一次兩次,用戶或許可以接受,但長此以往,不用懷疑,用戶在會員到期之后,終將回到平板、PC等強大的內容聚合產品前面,因為內容產品一向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不是你給什么我就看什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4/290419.htm從這個維度出發,你或許可以理解樂視現在為何正在極力的去推進它的硬件免費策略,因為借助長達5年,甚至更長的服務年費,可以至少保證這5年之內,這些用戶依舊捆綁在樂視的手中。
而借助這段時間,足以給樂視一個緩沖期,從而在5年之后,想出更好的辦法來留住用戶,比如政策上的松動。某種意義上,樂視是以一種心理營銷的手法,綁架用戶,讓用戶陪著樂視一起來等待風起,從而降低自己的風險。
在樂視圈到足夠多的用戶之前,它必須不斷融資輸血,因為硬件和內容都是燒錢大戶,而這個時間里其他企業難道就會睡覺嗎?
內容不優,銷量二流。其實,他在炮轟“競爭對手”的背后是自己的根基正在崩塌!
以樂視體育為例,為什么會崩塌?
同理,垂直方面的樂視體育也面臨這樣的風險。
在樂視體育目前的內容儲備上,我們看到了眾多的賽事版權,從國際頂級的賽事英超、歐冠,到國內影響力頗高的中超,再到冷門一點的沃爾沃帆船賽等,不可謂不齊全。
但作為國內與英超、歐冠其名的三大王牌賽事之一的NBA,樂視體育并沒有競爭過騰訊。
除此之外我們再來看英超,在2014-2015賽季,我們可以看到轉播英超多年的新浪體育,并沒有拿到版權,坊間傳聞資金不夠。
但另外一重因素很少有人提,版權方的新英體育,在分銷版權的同時同樣想打造自己的平臺,所以掐斷了新浪的版權,因而2015-2016賽季,我們看到的是同樣轉播英超多年的PPTV被掐斷了版權,從而轉頭購入西甲的獨家版權。
這樣的事情,在樂視體育身上,完全有可能再次上演,除非樂視體育拿出一個新英不可能拒絕的價碼。
所以,無論是騰訊的砸錢搶版權,還是新英的主導平臺方,都可以說明,在體育版權上,看上去現在輝煌無比的樂視體育,隨時有著崩塌的可能,因為這是一個比誰錢多的游戲,這一點樂視似乎并不見得有多少優勢。
而企圖依靠這幾年建立一個體育用戶社區,從而與版權方的談判中占據主導,這無異于天方夜譚,對于頂級的賽事版權方來說,它永遠不缺少追隨者,而對于用戶,只會跟著這些賽事走,英超的球迷,不會為了看德甲,而放棄英超。
目前在內容上沒有哪一家可以形成壟斷,這也是為什么眾多視頻競爭者不斷加大投入“跑馬圈地”的原因。這種多極競爭格局,樂視的內容無優勢下硬件免費黏住會員的所謂“生態”圖謀無異于一場賭博。
從這個角度去看待問題,樂視體育的壁壘是建立在內容之上,而不是所謂的生態,而內容又是直接與錢掛鉤,樂視資金緊張,人盡皆知,所以分拆各條內容業務線。
造夢講故事→獨立融資→瘋狂燒錢抓用戶→用數據去融更多的錢→繼續跑下去抓用戶→用更大的故事和更漂亮的數據融更多的錢→上市二級市場變現。
這可以簡單的看作是樂視體育商業模式的一個雛形,而其他業務線同樣如此。
但一切建立在錢上面的壁壘都不算高級,一旦某個巨頭玩起同樣的游戲,樂視的壁壘隨時可能會崩坍,而這就會像一個多米諾骨牌一樣,直接推倒樂視所建立的內容+終端的商業帝國。
當然,除了這個最大的隱憂之外,現在業界對于樂視還有另外一種看法—龐氏騙局,即以新的業務融資來補貼已有業務的虧損。
這里的問題是:樂視項目的融資密集發生在最近一年,還款基本在17年和18年。沒有資本市場的火爆持續,樂視股價就無法維持堅挺,而高頻次的融資,越來越緊的資金鏈和持續攀高的資產負債率。在目前全球經濟衰退、中國經濟反復探底的艱難大環境下,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為什么樂視左手停牌,計劃裝入樂視影業;右手卻頻繁融資、頻繁開會講故事。
上了資本發條的樂視,就像無腳之鳥一樣,根本不能停,停就是死。而當一場接一場充滿故事與概念的發布會閃亮登場,有誰知道最后一根稻草何時降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