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視一直在帝國與亡國之間彷徨
以2012年9月19日樂視的“顛覆日”為開端,樂視用不到4年的時間,從面向B端銷售版權的公司,在用戶層面,近乎于透明,搖身一變故事大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4/290419.htm在即將過去的4月,先是以一封公開信,號召并引領硬件進入免費時代,再是“硬件免費日”,再到連發四款新品,有關這家被業內戲稱“以發布會為驅動力”的公司的爭議從未停止過。
一種聲音認為,樂視正在發展成為互聯網的又一標志性企業,但另外一種聲音則認為,樂視只是在忽悠。
而在筆者看來,樂視現在正面臨一個十分危險的時刻,這個危險有資金上的問題,有發展的問題,但最大的問題在于樂視之根本—內容。
建立在內容之上的樂視帝國
樂視這一路走來,我們會發現,它成功的起點在于當年在各大視頻網站對于版權還未真正開始重視時,以超低的價格購入了大量的正版影視劇,2012年時的數據:50000多集電視劇、4000多部電影,拿到了國內大約70%的熱門電影、電視劇的獨家網絡版權。

這個積累給了樂視后面的發展最大的動力,在樂視一直所營造的生態“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收入模式當中,內容就是作為發動機的存在。
在內容上的優勢使得樂視在推出超級電視時,有了一個圓滿的故事可講,內容運營,服務收費,這是樂視一直在強調的有別于包括小米在內的所有電視廠商的地方,拿掉內容,樂視本質與小米并無任何差別。
基于此,在超級電視推出之后,截至2015年,超級電視的總銷量達到了500萬臺,在2015年的財報當中,終端業務的收入達到了60.89億元,但樂視致新(主營超級電視)卻虧損7.3億元。而以電視為基礎,售出的會員收入達到27.1億元,難怪小米王川一針見血:“樂視玩得一手好資本,通過硬件公司的虧損包裝上市公司的盈利。”顯然,與此相比小米的電視銷量相比較之下有點黯淡無光。
這一模式在超級電視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樂視開始廣泛復制,也正是在那個時候,樂視開始了大踏步式的擴展。
在內容上,基于樂視網、樂視新媒體、樂視影業的基礎上樂視購入花兒影視,分拆樂視體育、樂視音樂,以及計劃中可能分別獨立發展的垂直頻道,繼續在內容上拓展。
而在終端上,超級電視之后,超級手機、樂視汽車、樂視自行車、樂視耳機等等一系列可以和內容搭邊的產品相繼問世。
所以,樂視今日雖然看上去業務線無比寬廣,無非就是復制樂視網+樂視致新的模式。而這就是為何樂視一直在叫賣的生態圈概念,但除了燒錢賺吆喝,并沒有實際業績來證明其產業擴張和硬件燒錢的可持續性。
根基正在崩塌
問題來了,作為核心驅動力的內容,樂視看上去比2012年的時候更加強大,畢竟樂視影業、花兒影視、樂視體育都是各自領域排名前列的公司,而在2012年,這些都還幾乎不存在。
但是,我們要考慮到一個相對值的問題,在2012年,幾乎沒有人注意內容這一塊的重要性,即便是優酷們在2011年之后開始采購版權,也是以頭部版權為主,而未真正注意長尾的效應,所以樂視網2012年依舊有高達70%的影視劇市占率。
而現在的情況卻復雜的多,由于國內影視劇版權的正版化進程,以及各大公司開始意識到版權的價值。優土、愛奇藝、騰訊組成的第一梯隊,搜狐、PPTV組成的第二梯隊,以及一些垂直領域如B站、芒果TV等組成的第三梯隊,都開始了在版權上的采購。
這就直接導致,看上去樂視的影視劇版權在持續增加,但在比例上卻開始縮水,從市占率70%一路下滑。
數據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據去年年底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的《2015年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止2015年10月,樂視網在整體市場份額、移動端市場份額和付費用戶比例三項指標上均大幅落后主要的競爭對手愛奇藝、騰訊視頻、搜狐視頻等,僅排名第六,而在去年上半年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以總覆蓋人數為參考標準排名前十位的視頻網站中,樂視也僅排在第6的位置。
這對于樂視來說幾乎是致命的一點。在70%的市占率的時候,用戶所看不到的內容,與現在相比少的多,所以用戶愿意付費來購買一臺影視劇集合度頗高的電視,但現在或許只有50%都不到,這就直接導致一個問題,用戶對于你這個品牌的信任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