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做手機到底有沒有必要?
首先感受一下這個厚度。在各家的智能手機已經以輕薄作為賣點的2015年,格力出了一個媲美遙控器厚度的老爺機。工業設計略顯老土,正面采用了一塊5英寸720P屏幕,電源開關設置在了手機左上角(私以為這個設計簡直反人類)。機身右側音量鍵上方的小圓形按鈕,你猜猜是用來干嘛的?是的,它是用來開空調的,格力確實和它的主業務做了無縫對接,設計了一個專門的開關按鈕在手機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4/290100.htm再來看配置,格力手機一代運行Android 4.4.4系統,搭載驍龍410處理器。說到處理器,又不能不多話了,手機的CPU中樞嘛,體驗的直接基礎。驍龍410是什么檔次的配置呢?一般的主流廠家只會用在幾百元的機器上,有測評人士用跑分軟件測試了一下,結果嚇人,這個處理器在跑分軟件上的得分比小米2還要低。從設計到配置,格力手機一代都已落后市場很久了。
大家都知道,做手機的門檻在降低,有錢的話,花幾個月時間,找一些代工廠,就可以推出一款手機。但是新品牌進入智能手機市場的準入門檻并未消失,入場之后,資金鏈、供應鏈、本身研發實力等等方面的能力,才是決定品牌能否長久生存下去的關鍵所在。
要知道,大品牌在產品研發上的投入數量有多嚇人,我們來看看國產手機品牌老大華為的數據,僅僅去年一年,華為在智能手機研發上就投入了10億美元。華為發言人喬伊?凱利曾表示,“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我們已經預計并看到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將會出現整合。你需要開發出具有差異性的智能手機,否則就會成為一家沒有特色的供應商。”格力不要說特色了,甚至沒有追上市場平均水平。
除了研發、創新能力外,還有一個致命的點,格力手機的產能嚴重不足。也就是說,即使格力手機出現大賣的情況,估計格力也生產不出這么多手機。從一代在聚劃算上上線半個多小時就下線的情況來看,格力的手機一代還不具備大量量產的能力。格力官方也承認了這一點,他們給出的解釋是:“那是我們安徽一個經銷商自己做的,未取得總部授權,所以令其撤銷。目前產能供不應求,何時公開發售,敬請等候通知。”這一等,就等跳票了,二代都宣布要出來了,一代還是沒有消息。
至于其備受爭議的開機畫面,雖然可以說在營銷上兵出奇招,在段時間內花了最少的錢,讓格力手機被最廣泛的人群知道。但對于格力的品牌來說,長期來看,是不是真的加分這個值得商榷,反正輿論基本一面倒,大家都不太接受得了這個方式,甚至有人高呼,開機就被嚇殘。
Gartner駐臺灣分析師CK?陸表示:“即使是對華為和小米這樣的一線廠商來講,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也是個很艱難的市場。”一方面要專注產品與技術創新,另一方面要從戰略層面調整以適應新的市場環境,既要向高端進發,還要拓展海外市場。而從研發、供應鏈、硬件、渠道、宣傳等方面來看,格力目前都不具備一個合格的手機生廠商應該需要具備的能力,在這個階段,它還不具備能夠真的做出好手機的戰略意識和整合能力。
格力有做手機的必要嗎?
其實,在談格力是否有實力做好手機之前,還可以來談談格力是不是有必要一定要自己做手機。其實,對于格力來說,它涉足手機產業最重要,以及最關鍵的考慮,應該就是布局智能家居的全生態閉環。
在物聯網、智能家居概念火熱的這兩年,估計董明珠女士從整個品牌的戰略發展考慮,還是想要從手機切入,做成完整的智能家居閉環。把手機打造成自己的入口以及“管理中心”也許就是格力想要的——在智能家居時代,讓智能手機將成為一個連接各個家用電器的平臺,替代各個電器的遙控器和顯示屏,讓人們時時刻刻能夠關注各個家電的運行狀態,并且能夠實現可視化的遠程控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