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車聯網TSP企業的拐點來了?
當下,車聯網的定義更加豐富和寬泛,除了傳統意義上的Telematics服務,數字服務、移動出行服務、電商平臺等將被融入到車聯網概念中,與用車相關的維修保養、洗車、代駕等第三方服務,也將成為整車廠整合的重點被納入到車聯網體系中。基于這樣的變化,傳統車聯網TSP服務和提供該類服務的企業,都將面臨變革和挑戰。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4/289677.htm
傳統TSP企業做錯了什么 ?
傳統TSP曾經被視為車聯網產業鏈最核心的環節,他們是整車廠車聯網項目的Tier 1,他們要去統籌整合產業鏈其他環節的參與者,共同為整車廠打造車聯網產品。下圖中紅框所示部分就是傳統TSP所處的位置及承擔的職能。

可以看到,TSP角色涵蓋了Telematics Services Platform提供商(邏輯上應該包括平臺設計、開發、運營等)、呼叫中心、內容聚合、云平臺、數據中心等。理論上其中任何一方都可以憑借自身的優勢比如呼叫中心、云平臺等,成為TSP去整合其他參與者(包括對CP和SP的整合),反之亦然。
客觀講,Telematics Services Platform的設計、開發、運營(需要在國內拿到相應資質)才是最核心的一環,一方面它是整個車聯網系統的基礎,沒有平臺,車聯網就無從談起。另一方面,只有通過平臺運營,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才能讓更好地為用戶提供服務,讓車聯網產生價值。理論上車聯網平臺提供商是最有可能和最應該成為TSP的。
但實際情況卻是,有平臺的沒有在國內的運營資質,有運營資質的沒有拿得出手的平臺,什么都沒有的呢,人家也能憑借特殊的關系拿到項目成為TSP(請自行對號入座)。
是不是覺得很亂?別著急,還有更亂的。舉個例子。
某跨國車企O在中國的車聯網項目。某呼叫中心企業A中標TSP,但其沒有車聯網平臺,于是找到有平臺的老牌外企B,B只有一個多年不變的老舊平臺,在中國的團隊人數有限,無法承擔起后期的平臺運營,只能由A來負責平臺運營。至于數據中心和云平臺,O延續在國外的合作,自己選擇了C和D。
上圖標注數字1的部分,其中包括了車聯網平臺的運營,但由于A并不懂真正的運營,且在當時O對運營也沒如今那么多要求,只要確保穩定運行就可以,所以還相安無事。對于B來講,平臺賣了,后續的事情也就不管了,如果B或者O想對平臺做些調整,或者有什么疑問,B一般都是消極對待,或者要經歷漫長繁瑣的審批流程,才能有最終的結果,當然,還不一定的令人滿意的結果。
但今非昔比,整車廠突然活明白了,他們要轉型、要擁抱互聯網、要通過車聯網運營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車聯網和出行服務體驗,更要把O2O替他們做過的事情,一件一件地拿回來,通過自己的手再交給他們的汽車用戶,最好還能在此過程中創造出價值,與此同時,汽車用戶的想法也變得更加貼近互聯網方式。
那么,面對消費者的這些需求,傳統TSP可以幫助整車廠做些什么?事實上,A只能做最簡單的運行維護,做不了可以增值的、基于成功商業模式的運營。B除了一個延展性和靈活性差的破平臺,實在是乏善可陳。
有人說,傳統TSP不可以改變嗎?不可以創新嗎?但事實上,傳統TSP企業不是不想轉型和創新,只是積重難返,多年來的固有思維和文化,使得其在尋找轉型突破口的過程中的步伐比較沉重。另外,過去傳統的TSP作為Tier 1身份,在產業鏈上較強的整合能力,在新的需求環境下,并不足夠與設計、開發、運營等核心競爭力相提并論,具有可替代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