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來了 富士康的百萬機器人大軍建成了嗎?
2016年伊始,一條時政新聞便讓富士康成為坊間熱點“人物”。新聞說的是2015年12月25日,鄭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在其官網貼出公告,擬向富士康發放人民幣8190萬元(約合1260萬美元)失業保險穩崗補貼資金。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3/288773.htm這條信息讓我們回想到2015年伊始,富士康傳出的裁員計劃,及其“百萬機器人”計劃。而隨著時間推移,2015年已經過去,富士康的計劃落實得怎么樣了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富士康走過的這條與“機器人”同行的發展之路。
2015年伊始,事起裁員流言與百萬機器人計劃
2015年伊始,和往年一樣,有媒體傳出“富士康將進行大規模裁員”的消息,這似乎已經成為富士康過年的“風俗”。
不過,集團隨即聲明,雖然隨著自動化應用規模在集團運營不斷擴大,員工招募幅度預計會在未來幾年中減少,但富士康科技集團目前并沒有計劃在現在及未來縮減員工數量。
于是,我們找到了故事的起點,富士康百萬機器人計劃,實際上,這個計劃是于2011年8月提出,而在2014年尾則被傳出受挫。

原因是機器人生產精度不足,相關電子產品的生產精度要求更高,導致生產不達標。
“裁員”之說雖然得到澄清,但富士康員工招募幅度減少似乎是“此地無銀三百兩”。而在7月份,富士康在一份聲明中稱將在印度建12座新工廠。
可見,富士康掘金大陸人口紅利的時代已經漸漸遠去,“機器換人”勢在必行。
“機器換人”快速推進,昆山富士康出現黑燈工廠
3月,富士康再次擬引進數千機器人進行代工生產;
4月,富士康透露每年增加機器人的數目超過1萬臺,每年增加自動化設備約為10萬套;
5月,富士康昆山廠區的ACE車間向媒體開放,已經實現了完全自動化,達到“黑燈工廠”;
7月,富士康表示,他們一直致力于工業機器人開發,目標為至2020年,其中國工廠達到30%的自動化。
實現“黑燈工廠”,可見富士康在自動化生產方面的推進速度之快,而這也代表著富士康將大步邁向工業4.0。
而其提出的2020目標,也可見其對中國工廠的重視。
“機器換人”成效顯著,裁員一半而產值翻番
4月,據新華社報導,富士康集團昆山吳淞江園區的員工人數曾一度高達8萬人,但此時約僅剩下4萬人。員工人數已經減半,產值卻增加了1倍。機器人自動化生產是富士康能以更少人力創造更多產值的關鍵。
據富士康集團副總經理楊明陸表示,1臺機器人的價格約在人民幣(下同)13萬元左右,而1名生產線員工的年人力成本約為5萬元,只要2名員工的工資,就接近1臺機器人的價格,但機器人可以24小時不間斷工作,相當于3個人力,而且有些機器人還可以一口氣承擔2名人類作業員的工作量。
通過機器人來取代人力,富士康車間實現了20倍的產出能力。減員提效,這就是“機器換人”的目的,這也是制造業轉型工業4.0的努力方向。

而隨著“黑燈工廠”的實現,可見富士康在“機器換人”領域的發展水平,“百萬機器人計劃”或許遙遙,卻也可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