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物聯網時代 臺灣IC設計產業加強四個方面搶占先機
創業投資架構與世界接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3/288237.htm而在創業投資架構的部分,盧超群舉例,在美國人的想法里,會覺得是因創業家擁有技術,所以能請到資本家來投資,而為平衡創業家與資本家的股權利益,便發明普通股(Common Stock)和優先股(Preferred Stock);但臺灣的觀念卻非如此,金主以為是他出錢投資創業家,創業家才可開公司,資本家與創業家不是平等關系,反而變成老板與夥計,這是須要改變的觀念。
然而,不只美國,中國、韓國也多用普通股和優先股的制度,可是臺灣卻非用此制度,也造成有些創投公司因不熟悉臺灣IC設計廠商而不愿投入資金;再來,創業家亦由于無法談攏利益分配,而不欲至臺灣發展。
盧超群表示,臺灣的創業投資架構不利IC設計公司或軟體平臺公司創立,進一步造成人才不具備創業的心態。久而久之,臺灣只剩下擁有資金的大老板,年輕人缺乏創業環境,只能當聰明的夥計。因此他認為,臺灣IC設計的創投架構應該要與世界接軌。
師法以色列創新精神
賴俊豪觀察,雖然臺灣過去也有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但現階段的環境還不足以吸引人才至臺灣發展,仍須長期的政策與教育來營造創新的文化氛圍。關于創新,他認為可以學習以色列的創新精神。
盡管以色列人口、土地比臺灣更少、更小,也沒有市場,但以色列十分注重創新,每年會有一千五百個至兩千個新公司成立,雖然這些創新公司多數無法發展到大型規模企業,便轉賣給歐美公司,但以色列企圖輸出新技術,讓歐美公司將它發揮成更大的效用。
此外,不像臺灣擔心中資進來后,技術將可能被盜,以色列對外資則抱持開放的態度,該國并不害怕技術售出或被竊取,因為它的技術是源源不絕地創新,因此以色列不僅歡迎美國資金,也樂意中國資金投入,更接納中國派員前往以色列接受訓練。
賴俊豪指出,當前臺灣IC設計業者在規模經濟不大、缺乏市場,以及跟隨者緊追不舍的情形下,除了能借力日本的人才與技術之外,也可以借鏡以色列能不斷創新的成功方程式,假設臺灣五年后能像以色列一樣,成為獨具新意的科技重鎮,便反而有機會藉由此優勢來吸引中國大陸的人才前來。
整體而言,臺灣IC設計業如今面對人才短缺、出海口不足、創業投資架構不對、缺乏創新等挑戰,若可改善上述領域、重新樹立產業根基,化危機為轉機,便能打造出臺灣IC設計產業的新勝利方程式。
另一方面,隨著PC、智慧手機成長趨緩,物聯網已成眾家廠商紛紛進攻的新商機,然而由于其產品特性屬少量多樣,加上其重視更多的應用服務,未來IC設計業者也應結合更多軟體與系統服務,以順利插旗該市場版圖。
整合軟體/系統服務 搶攻IoT新商機
賴俊豪根據研究資料表示,物聯網的價值鏈將呈現倒三角形,最下層的IC約占10~20%獲利,中間的軟體占30~40%,而其余的50%價值則落在最上層的系統服務與應用。以往臺灣厲害之處在于硬體,但在物聯網里IC(硬體)則占較低的價值,所以未來IC設計若沒有更多附加價值與服務的話,在更多跟隨者加入競爭后,整個市場會變得更擁擠、毛利也愈來愈少。
為了掌握這波物聯網新機會,賴俊豪認為,臺灣IC設計業者可朝利基型產業發展,譬如和工業、醫療及農業等作更多垂直整合,或者是與應用/系統服務廠商聯盟。
賴俊豪說明,雖然從前IC設計便有結合較低層級的軟體與韌體,但邁入物聯網時代后,客戶對于軟體的需求會更大,IC設計業者不能只提供韌體或系統層級的服務,還必須給予應用層級的服務。以智慧手環為例,其不僅要提供使用者自行閱讀的資訊,還要傳遞人跟物、物跟物之間的通訊數據至云端,其中使用的軟體都比以往IC設計公司涉入的領域更廣泛,同時各領域所需的軟體也各有差異,故IC設計公司應該要與應用廠商有更垂直的合作。
事實上,看好物聯網發展潛力,臺灣IC設計業者早已投入開發。譬如微控制器(MCU)大廠新唐,則鎖定低功耗、類比與安全等三大方向展開布局,同時該公司為提升差異性,近年也致力提供相關平臺與各式軟體,且在臺南擴大招攬人才并成立設計中心與團隊,同時還與臺灣、中國和歐洲等地的研究單位及廠商合作,全力卡位物聯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