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閉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工控自動化 > 業界動態 > 大國機器人的“救贖”:行業標準亟需構建

        大國機器人的“救贖”:行業標準亟需構建

        作者: 時間:2016-03-14 來源:經濟觀察報 收藏
        編者按:機器人產業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不是一時砸錢就可以發展起來的,產業雄起還是要靠核心技術。

          “機器小人”是一家外媒去年的一篇報道給中國冠以的稱呼,報道稱中國產業無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普遍組裝的尷尬現狀,這四個字甚至震驚了國家高層,去年春節前夕,國務院副總理馬凱親自批示,要摸清楚發展情況。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3/288234.htm

          無可否認,中國是使用大國,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從2009年5500臺到去年的5.7萬臺,十倍多的增長,年平均增長速度超過家電的60%,與之相對的是,雖然機器人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有人說到現在已四五千家之多,但外媒那“機器小人”的稱呼無情提醒著,中國離機器人研發生產大國還有很遠。“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雖然機器人生產銷售是定制化模式,不會像風電、光伏那樣嚴重,但國家不注重技術創新的培育和行業標準的建立完善,僅靠財政補貼或基金政策等扶持產業,一系列重復建設、資源浪費、核心技術缺失等問題將會凸顯。幸運的是,國家高層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正試圖找到行業痛點,理清行業發展脈絡。

          變化即將發生。很快地,今年3到4月份,我們參與籌備編撰的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指導意見可能將由工信部發布。一系列行業標準建立以及檢測認證等方面的工作都在加快推進。

          有水分的數字

          記得那是2007年,為政府部門做風電調研的我們發現,國家說十一五末實現500萬千瓦的規模,但各地發展同期目標相加卻是3000萬千瓦的規模,果然兩年左右之后過熱傾向凸顯。眾所周知,世界第一臺機器人誕生在美國,然而美國幾百家機器人企業迅速火爆后未逃脫紛紛倒閉的厄運,后來,發源于美國的機器人反而在日本興起并應用。其實中國機器人起步并不比國外晚多少年。時間回溯到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剛出生那會兒,原來的機械工業部就專項支持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等四個研究所開發中國最早的機器人,值得驚奇的是,還有應用,比如焊接、涂裝、移動等等,當時機器人價格為幾十萬元一臺,而那時大多數人月工資水平不到一百元,確實沒有應用的市場。我是學經濟學的,我發現,任何一個產業發展都有其規律與周期,機器人產業也不例外。7年來中國機器人銷量年均增速飆升背后是,2009年中國已躍居世界制造大國行列,必然要由大變強,由粗放變精細,需要更多自動化裝備,它處于中國工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之下。然而與銷量數字的貨真價實相比,國內機器人企業、產業園、投資等數字水分頗大。以全國各地熱建的機器人園區為例,我們聯盟曾專門召開了一次園區座談會,我們去聯系這些園區,發現有一小半的園區竟然連聯系方式都找不到,最終請來20家園區代表坐下談談,發現有不到10家稱工作還在開展(正在籌建、連企業都未有入駐),最后得知,僅有6家園區真正開展了工作。另外,機器人產業規模并不大,如今不到千億元,機器人企業方面,不可能有四五千家這么多,現在看主要企業僅為幾百家,一億元規模以上的企業不超過一百家,國內的主機企業僅有20多家,有實力的也就五六家。機器人集成商轟轟烈烈上了那么多,如烈火烹油一般,但未來真正成活的恐怕也就兩三家。上市公司方面,幾年前機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一個巴掌就數的過來,去年底大概有70-8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中國與國外差距依然巨大。工業機器人方面,中國去年銷量1.7萬臺,主要集中在直角坐標機器人產品,技術門檻不如六軸機器人高,而國外4萬臺銷量,其中80%都是六軸機器人。目前國內工業機器人產品上量的企業,包括新松、南京埃斯頓、安徽埃夫特、上海新時達等僅有六家,這六家經產品的年銷量均在六百臺以上。

          緣何你看到聽到的數字與實際狀況間差距如此之大?這里邊有概念炒作。我們正在調研統計各地數據,按照上面要求摸清行業情況,除了意見將發布外,還將出臺一個行業規范條件。

          被批“機器小人”

          外媒的一篇報道緣何引起國家高層震驚,中國作為機器人四大家族紛紛搶灘的世界機器人使用大國緣何被批“機器小人”?去年春節前,有一個內部文件提到,國外機構在報道中說中國機器人不具備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都是組裝的,機器人是不具備研發和技術能力的企業制造的,并稱中國機器人產業為“機器小人”,這引起了高層的重視。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需要回歸理性,由于缺乏技術創新機制以及國內行業標準缺失,在此基礎上財政補貼以及基金政策的實施,讓重復建設、資源浪費以及騙補亂象等問題生根發芽。很多地方政府機器人產業規模目標為千億元,這是不現實的。現實是,在地方政府財政扶持下,一批通過拼裝國外零部件貼牌成自主研發生產產品騙取補貼的企業誕生,雖然在不足千億的規模面前這與汽車行業嚴重程度沒那么大,但對產業健康發展的影響很惡劣,這種拼裝的產品質量肯定好不了,應用后幾個月問題就來了。最關鍵的是,這給外界造成國產就是不行的惡劣印象,一旦形成這種印象,對整個國內行業的影響都是深遠的,而且這種垃圾企業騙取補貼,造成競爭環境惡化,劣幣驅逐良幣,好企業反而被擠壓了生存空間。值得關注的是,在地方補貼里居然存在進口產品的“超國民待遇”,規定進口產品的補貼比國內產品還要高,不僅鼓勵用進口產品,還有的園區建設鼓勵國外廠商入駐,包括給好政策,比如更多補貼更多優惠等。另外一個傾向是,很多國產化裝備國內企業不喜歡用,大家用國產裝備可靠性差來解釋,但其并未用過而是聽說的而已,雖然國產裝備質量與國外相比仍有差距,但關鍵是裝備需要通過現場使用反復驗證然后再反過來得到不斷改進的,發那科的二維減速器剛開始也是問題不斷,但人家與主機廠通過不斷應用反過來改進產品,改進好了反過來促進整機的提升。或許新松AGV小車蛻變成企業拳頭產品的過程,可以給被外媒批評為“機器小人”的中國人更多思考。從中科院轉制出來的企業新松,早在上世紀90年代,華晨金杯一個項目最初擬采購美國的AGV小車,但中途擱淺沒了賣家,這個項目面臨裝備上不了的尷尬,其四處打探,了解到中科院研制出一款AGV小車,還處于實驗室樣品階段,在其請求下,這款AGV小車正式應用,起初問題不斷,中科院就把五六個機器人實驗室研發人員派到車間,一住就是兩三個月,后來就在改進下越用越好,乃至新松成立后便成為公司拳頭產品,如今這款產品出口十三個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通用、福特都用這個產品。

          行業標準亟需構建

          有一組數據對比,發那科說自己的機器人平均無故障時間是8萬小時,國內企業一聽沒底氣了,因為國內企業自己單臺一直運行無故障時間僅達到5000小時,下一步目標是8000小時……乍一聽似乎差距太大,但是實際上平均無故障檢測要求與標準是不統一的,標準不一樣,造成結果差距如此之大。與此同時,中國機器人產業原來沒有自己的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都是參考國際標準來規范企業,甚至有不少標準缺失。而且中國原來都是國家標準為主,行業和企業標準為輔,現在國家標準化工作改革,會要向國際接軌,國際上70-80%都是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國家標準很少。

          去年我們推動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是,國家機器人標準化總體組成立,目的是充分凝聚我國相關政產學研用各方面力量,建立和完善機器人標準體系,支撐我國機器人領域產業、應用和服務等各方面持續、健康、有序的發展,推進我國機器人標準化工作的進程。總體組由56個成員單位組成,機器人領軍企業新松公司總裁曲道奎博士任總體組組長。

          另外發改委會同工信部、國家標準委、國家認監委等四部委共同推進,我們聯盟參與的,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去年在上海成立,該中心目前已經啟動了,除了國標在立項,我們聯盟12個標準今年會出臺,檢測能力也在建設中,會在2017年全面建成,部分檢測能力今年就會實現。

          目前機器人行業標準不會是強制性的,但隨著產業發展以及標準規范,尤其是未來服務機器人,涉及到安全性,將類似于家電、3C以及特種設備等,會成為一種強制性標準。另外現在機器人認證權威部門缺失,造成行業良莠不齊、騙補企業劣幣驅逐良幣,如果有第三方認證權威機構進行認證,那么騙補貼的企業沒有通過認證,則對行業健康發展是一種保護。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可以擔負起這個職責。國家政府應該確定好位置,不可過多干涉企業決策權,不應該出臺那么多產業政策,應該規范行業基礎性工作,比如完善技術法規、知識產權體系,以及基礎研究的創新聯盟、技術創新中心的搭建等等。



        關鍵詞: 機器人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本溪市| 凤阳县| 道孚县| 鄂伦春自治旗| 昌都县| 岐山县| 乌审旗| 礼泉县| 乌兰浩特市| 万盛区| 阜南县| 长乐市| 登封市| 阳新县| 凤庆县| 尖扎县| 大庆市| 宜丰县| 福安市| 莆田市| 玉田县| 新河县| 太白县| 绵阳市| 铅山县| 塘沽区| 牟定县| 怀远县| 甘孜| 开封市| 镇沅| 潼南县| 体育| 镇平县| 阿克陶县| 罗山县| 略阳县| 清原| 霸州市| 凌海市| 萍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