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扎的聯網無人機研發(fā)史:也許就是下一個Facebook
我們又飛到了南非東北部的貧困城市Polokwane,在那里我們見到了詹姆斯·德維內(James Devine),他是Project Isizwe組織的員工,這是一個非盈利組織,致力于推動免費Wi-Fi的普及。Facebook提供資金在一些村莊建設網絡熱點,雷恩·華萊士和詹姆斯·德維內因為Facebook項目攜手成合作,Project Isizwe組織負責維護設備。兩人帶我去拜訪一位當地的婦女。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1/286181.htm到了村莊里,要找的人不在,只有一個男的靠在熱點下的長凳上,他手里拿著三星手機,沒有上網。華萊士問他:“你知不知道這里可以上網?”熱點已經開通一年了,村民可以免費使用一些數據,他們可以通過“Free Basic”APP查看一些基本信息,沒有任何限制。聽到華萊士的問話,那名男子聳聳肩。華萊士拿起男子的手機打開設置,連接到Wi-Fi,他還告訴男子:“上網是免費的。”男子拿回手機,一點也不興奮。
對扎克伯格來說這才是最大的挑戰(zhàn)。忘了政府障礙吧,忘了盈利模式吧,忘了技術障礙吧,忘了無人機和激光吧,要讓互聯網變得不同,首先要讓人們渴望網絡。人們希望從網絡獲得什么?這個問題本身就有許多的答案,很難回答。
這時,要找的婦女開車回來了,她歡迎我們的到來。這個女人名叫Norah Mphedziseni Namalale,她說朋友都叫她“Pedzi(佩德茲)”。佩德茲已經35歲,她在熱點下面銷售雞肉烤串。熱點什么時候斷網了?誰在用它?為什么用它?佩德茲對此了如指掌。佩德茲告訴我們說:“盡管我們想盡一切辦法讓大家知道這里有熱點,還是有很多人對此一無所知。在這里沒有其它的地方可以讓他們舒服地坐著,大家還擔心如果坐在這里我會趕他們走。”

Project Isizwe搭建的上網設備
華萊士認為,要讓邊遠地區(qū)的互聯網騰飛,就要拉攏像Namalale這樣的本土企業(yè)家,讓他們推動服務的發(fā)展。華萊士讓佩德茲為當地運營商銷售數據套餐,作為回報Facebook和Isizwe幫她在小站添置舒服的座椅。佩華萊士說這樣的策略已經在Rishikesh看到了效果,Rishikesh是一個小鎮(zhèn),位于印度北部恒河河口。要說服手拿三星手機的男子使用互聯網,佩德茲可能是最適合的人選。只是說服需要耐心,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溝通,華萊士和一個小團隊正在做這樣的工作,它們的足跡遍及10多個國家的村落和城市。
重重的困難讓人沮喪,但扎克伯格的眼光更長遠。他經常回憶當年創(chuàng)建Facebook的故事。那時網站推出才幾天,扎克伯格和學計算機的朋友正在吃披薩、聊天。扎克伯格告訴朋友說有人想建立一個社交網絡,因為沒有它不行,社交網太重要了。當時他并沒有想到自己會是這個人,畢竟世上有很多年長的人,有很多大企業(yè)。為什么最后會是扎克伯格建立了Facebook?他自己是這樣說的:“我想是因為我關心它吧,我花了許多時間關心它,而且相信它終會成功。沒有這些,我無法用Facebook將人們聯系起來,從最開始就會失敗。對我而言Internet.org同樣也是意義深遠的事。”歷史表明與扎克伯格背道而馳可不是什么明智的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