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海爾漸行漸遠?
海爾則想做大中國制造。作為全球第七的全球化家電廠商,海爾正在進行互聯網化戰略改革。海爾在CES上展出的也是智能家居理念,不同的是,海爾背后的訴求是展示其通過本土化研發、本土化制造、本土化營銷的“三位一體”運營模式,充分利用當地化資源實現本土化的發展,與海外用戶實現零距離交互。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601/286053.htm這個運營模式脫胎于海爾自1984年成立以后的五個戰略發展階段積累。1984-1995,海爾重產品、抓質量,經歷了名牌發展階段,其后,又分別經歷了多元化、國際化、全球化戰略階段,從2012年至今,在創始人張瑞敏的布局下,海爾又進入了“整體網絡化”的戰略階段。
配合網絡化戰略,海爾在組織架構上大刀闊斧改革。具體有三個維度:企業的平臺化——企業從一個管控組織變成了一個產業平臺;用戶的個性化——用戶定制產品,兼顧了產銷分離問題;員工創客化——從執行者變成了創客。
海爾的業務轉型力度也相當大。從生產轉向了一個智慧的平臺,對外來說,是一慧家庭和智慧工廠戰略。對內建立了七個生態圈,包括安全、娛樂、用水、洗護等。
這是產品定義的完全改變,從硬件轉變為網器。以冰箱為例,過去,海爾生產一款冰箱的過程是企劃一個產品到市場來銷售,從去年開始,海爾和天貓聯手,嘗試將產品的功能或者外觀做成幾個模塊,由用戶進行場景化選擇,根據用戶交互進行投票,選出在前面的進行一定量級的定制。
這樣做完整體落地之后,海爾最終形成一個生態,這個生態最核心的,也就是用戶從購買者到產銷者的轉變。前端和用戶的交互,后端就是整個互聯工廠,二者通過價格交互平臺來打通。
需要強調的是,海爾也推出了U+平臺戰略,但和野心更大的三星SmartTings相比,海爾U+暫時只聚焦海爾系列產品,并未有向外延伸的跡象。
不過,海爾決策層并不打算只依靠海爾自身力量,對外,海爾和蘋果、阿里等優勢廠商的合作也十分主動,基于后者的開放協議,推出多款定制產品。
海爾還在不斷膨脹中。1月15日,海爾又宣布整合美國巨頭通用電氣旗下家電業務。在整合國際家電巨頭業務方面,海爾有其成功案例,2012年,海爾整合新西蘭國寶級品牌斐雪派克。過去三年間,斐雪派克的品牌不僅沒有倒掉,而且研發人員增加了三分之一,年復合增長率達到74%,成為中國進口奢侈電器增長最快的品牌。
和三星的開放擴張相比,海爾的擴張可算是另一種開放。二者路徑不同,但目標相同。海爾強調消費者體驗,三星聚焦開放互聯效率;海爾產品跑分,三星轉身平臺;海爾選擇單點突破,三星決意全面出擊。
和智能手機操作系統一樣,智能家居最終將走向協議標準統一、完全互通互聯的行業境地,形成一個或者少數全新生態系統。最終,無論是硬件廠商還是軟件公司,能夠主導這個快速爆發的市場的,一定是有能力成功搭建一個井然有序的物聯網生態圈。
而且,同為硬件廠商出身的三星和海爾,還要面對來自蘋果谷歌亞馬遜這種科技公司的挑戰。蘋果在去年年初就推出了針對智能家居的開放平臺Homekit;谷歌正在開發適用于Android系統的智能家居控制平臺Weave。此外,亞馬遜也開始構建自己的智能家居生態圈,大力開發語音助手Alexa, 讓它和更多產品及設備實現對話。
研究機構research and markets發布的最新報告預計,未來五年全球智能家居設備和服務市場將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長,到201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680億美元。
這讓局面變得更加緊張起來。
評論